叨叨记|想影响别人,先改变自己吧
作为一个迟到的读书者,最近在听过《樊登读书会》之后,觉得眼界大开。于是想着也能让妈妈也受感染一下,虽然年过40,但是她依旧保持一颗想看看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于是在我的推荐和多次读书心得影响下,她开始了自己的听书之旅。
今天还主动和我分享她听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的心得。
1、父母的积极反馈成就孩子的自信
大人总在孩子出现了和同龄人的差距的时候,才开始担忧。“哎,我家的孩子怎么哪哪不如人?”其实不是孩子不如人,而是父母让孩子的大脑输在了父母这道起跑线上。
孩子原来从婴儿时期大脑皮质醇就开始对压力有反应,当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行为无感,也就是目无表情的时候会开始崩溃大哭。哪怕父母过后再给出微笑,孩子也要很久才能平复过来。
回想看看自己,以前就觉得就只是个婴儿,什么都不懂,小时候有外公外婆带就行。自己什么不管,等到上学才开始明令禁止不准这样不准那样。总是很在乎自己的面子,觉得孩子考试比别人差,学校表现没别人好就开始生气埋怨和语言暴力。反之现在知道,鼓励和不否定孩子努力的过程比起那可笑的面子重要多了。
现在知道了,可是已经让你错过了很多父母该给的温暖和鼓励。希望你不要介意,那个时候因为忙着生计和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和这么多不同的渠道来接触科学的育儿的知识。
by unplash2、不应该总对孩子给出命令式的语言
父母总是容易骄傲,成为了父母之后总是不自觉地会拿父母的身份来掌控自己的孩子。
对孩子说,“你今天不允许看电视!”而自己却在一旁看着电视剧;
对孩子说,“你不允许玩手机!”而自己手机里的斗地主玩的不亦乐乎;
对子说“你这次考试成绩太差了,自己去反思一下,丢不丢人?”而自己自顾自地去忙别的。
命令式的语言和口气,其实是一种无法建立信任的表现。
因为不相信孩子能自觉做好,所以总认为命令式的语言才能让他臣服和听话。成绩不好还撒谎没考试,结果就是一顿暴打。而不是关注孩子对待学习的看法是不是开始出现偏差?
命令式的语言带来的是关系的恶化,和孩子自控力越来越差的导火索。
因为在ta的心理,他会觉得一切都需要父母来命令就好了。在他今后的人生里,他容易逐渐丧失主动地选择去利用自控力来学习做事生活的能力。
3、共情式的沟通
有的父母会说我也不打不骂自己的小孩,也经常愿意跟孩子聊天说话,但是一点用都没用。那是因为沟通的方法根本就是错的呀。孩子做错一件事情,生活中常见的就是家长喋喋不休自传式的唠叨和啰嗦,孩子只有听的份。
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
而是听了一遍又一遍,所谓父母的过来人经验,父母的苦口婆心成了空。以前小学时候,因为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原因,我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代沟的客观存在,那段时间我特别的压抑。
而父母不在身边,让我感觉自己特别自卑。开家长会、学校联欢晚会、任何比赛中,看到的都是同学父母鼓励喝彩的身影,而我只能在旁边羡慕,哪怕我也是舞台上的一员。
那段时间,父母就通过写书信的方式来和我共情沟通。有的时候会在信封里夹零用钱,有的时候回夹带一张漂亮的书签,甚至有的时候夹一个新式样的便利贴。
不是外公外婆对我不好,只是当时处于成长期的我,更迫切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认同。
以上是我和母亲在电话里沟通的内容回忆。
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无论任何途径的看世界学到知识的行为,对于我们和过去的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感染方式。
我用听书的方式,感染了自己的母亲,我和过去和解也和母亲和解。
最后,妈妈竟然跟我说,
“精神世界的富有,远比物质的富有更让人有幸福感。
我为你和大陈可以慢慢地通过学习转变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这件事情,感到超级欣慰。
天晓得,妈妈只知道拿手机追剧的妈妈呀。
by unplash挂完电话后,我更加明白,只有自己行动起来。
才是给身边人改变最好的力量,积极向上鼓励温暖这些美好的词语,让人如沐春风;
可是一味的指责、训斥、放纵地宠溺、无原则的疼爱、带来的不知不觉的伤害。
先改变自己,再去感染身边的人做出改变。
比起喋喋不休和唠叨或情绪化的掌控欲,
自己先改变更重要。
把对的事情持续下去,最终一定会变成好事,
如果没有变成好事,那一定还没有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