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第02章&03章
2023-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竹筠益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就孔子,他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适度,无过无不及;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丝毫没有顾忌和畏惧,专走极端。”
再来回顾一下,中庸,即中和。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寻道而行。人们从天然本有的自性中,直心而行,坦然合于大道,那些天性纯良的君子之人,随时都是在率性而行,从容中道。
子,还是孔子,他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实行它。”
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困扰的“好人or坏人”问题,如果按中庸的观点,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我们还经常听说帮助别人“斗米恩,旦米仇”,这都是过犹不及的例子。中庸,其实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容易过多或和不足,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的原因。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是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所以经常会出现孔子的言论。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