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
文/郝明
1.
两个月后,刘志杰回忆起的那个转变自己命运时刻的决定仍然没有后悔。
2012年,刘志杰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北京,抱着不混出样不回家的念头信誓旦旦地奔赴京城。当初有这种念头的人不下千万,但当时他是不知道的。
十月份的一个上午,天气闷热,阳光透过窗帘上的孔洒在桌面上,照的桌面那么惨白。刘志杰像往常一样懒散地整理桌上的文件。父亲的一个电话冲破了燥热的天气。
父亲来电叫刘志杰去当兵在部队考学,报名时间将至,要尽快做出决定。
去or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此时的刘志杰23岁,已经比同批参军的人大了几岁,年龄明显不占优势。换句话说,考上学了倒还好说,要是考不上,回来后,自己可就25岁,还要面对一无所有,从头开始的窘迫。
身边的同事开始出谋划策,有的搬出自己亲戚在部队如何如何好,最后免不了转业的例子;有的又说军营特别苦,你受不了……等等。
别人的观点仅是参考,要做出决定还是得自己。刘志杰陷入了沉思,冷静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环境的利弊,预想着接下来要面对的事情。
思考了一个小时,当即决定:买票,回家。
2.
背上行囊,打上背包,戴上红花,带着无限向往和憧憬,来到了火热的军营。
前往部队的路十分坎坷,好像他当初做决定一样,拐了不知多少弯。期间倒了3次火车、2次客车,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又赶上村里修路,几公里的路是一米一个坑,一个坑一米。
军营的生活是热血沸腾的。每天穿着威武的军装,踏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每一步都迈得坚定有力,每一句都喊得自信满满。
一个月后,好奇心用完了,新鲜劲儿过了,枯燥的生活占领高地了。每天固定的时间吃饭、睡觉。与影视剧中演绎的完全不同,逐渐地,志杰心里产生了厌烦情绪,做事也不像以前那样认真。
一天晚上,志杰盘坐在地面上擦地。九点钟的时候,洗漱的哨音像往常一样响起,或许是打扫卫生“太过认真”,志杰并没有听到哨音。“起立!”身边的班长吼了一声。吓得志杰忘了拿抹布立马站起来。
“为什么不立正?”班长涨红了脸,瞪着眼睛问我。
“我……我没听见”志杰怯声声地回答。
“没听见是理由吗?深蹲预备。”
1 2 3 ……数到50后,志杰想着班长应该会心慈手软吧,然而奇迹并没有出现。110个深蹲结束后,志杰全身已经湿透,来不及再去洗漱,拖着酸痛的双腿,拾起抹布上了床。
独在异乡受委屈后总是伴随着思乡,晚熄灯后,志杰失眠了,心想:“不就是没立正吗,至于这么严重?”真是小题大做。
想找人诉苦,但熄灯后没人敢四处走动!
自“深蹲”事件后,志杰心里便有个结。更不喜欢与人沟通,经常一个人闷头做事。
说得直白点,他没把这儿当家,没把大家当家人。
3.
“现有一伙闹事人群欲前往政府门口闹事,请你方火速增援!”这是一次抗冲突演习,目的是训练战士们的反应应变能力。
但事先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次演习。
队长下达任务后要求人员迅速领取装备。志杰心里异常兴奋,“可下逮到机会了,看我的吧!”
志杰顾不上拥挤,三步并作两步,拿起家伙就往外跑。下楼后战友递过来给他一个手套,说了句:“戴上点,晚上执行任务冷!”
当得知是演习后,大家紧绷的神经稍微松了点。而志杰的神经却又发生了变化,确切的说,是他的思维。
“晚上执行任务冷”多了副手套就会热吗?
不见得。
但一副手套暖到了志杰的心里。
4.
“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老家来说,这儿无疑是“异乡”。但要论肩上的责任和担当。志杰和他的战友又岂是“异客”呢?
都说不当兵不知道“战友”两字的意义。一声战友便意味着我帮你扛枪、你替我站岗;一声战友也意味着,“同甘苦,共患难。”
志杰似乎明白了,为什么班长要惩罚自己。哨音是命令,是行动。如果不在平时练就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怎么有“战场上”的勇往直前。
假如你不当兵,你不会理解一身军装的重量。在汗水、在伤痕间,在淬火间接受磨练,青春不负韶华,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渴望光荣。
都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如果说真有后悔的事,那么就是,志杰
选择当兵晚了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