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补充(2)
隐士风范
最后回答“中秋夜联句”解读时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是妙玉?
为什么诗社的最后一次聚会时,黛玉湘云为贾府谱写挽歌,写到最低落、最悲凉之时,妙玉会出现?
为什么妙玉会有“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等语?
在看电视剧或者小说的时候,主角常常会陷入低谷,比如战争中被敌人追到穷途末路,对阵中落入下风眼看要被对方杀害,这时突然有贵人相助,或突发什么转机,使得主角反败为胜。
而妙玉就是那个力挽狂澜的贵人,她的出现就是低谷里的一线希望和转机。
这就是妙玉在整本书中的作用。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隐士。
什么是隐士?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刘伯温、诸葛亮,他们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低调到尘土之中,治世时隐逸山林,乱世时匡扶社稷。
为什么我下这样的定论,依据就是大观园中两次联诗的隐喻,芦雪广联诗是贾府最鼎盛热闹之时(治世),彼时妙玉隐居栊翠庵中只有一枝梅花相赠,并未参与这红火热闹的活动;而到中秋夜联诗时贾府已至曲终人散,黛湘联诗联到最凄清落寞时(乱世),妙玉现身了。
她续写了她们的联句,并以一己之力将颓然之气翻转了过来。
我很多次说红楼梦文是假的,诗是真的,要想理解人物必须理解与他们有关的诗词,哪怕不能完全理解,也要做到大概理解。
没有读过《芙蓉女儿诔》而去解读晴雯、没有读过《大观园中秋夜联句》而去解读妙玉的都是耍流氓。
个人认为,妙玉是整部书中权重最高的人物之一,另一位是贾雨村,他们二人可称为人形摄像机,分别从真假两面凝视着这个世界。
大观园是世外桃源,而栊翠庵是世外桃源中的世外桃源,妙玉站在制高点上,以槛外人的身份,从上帝视角关照着人世间。
她不在此山中,所以识得庐山真面目,她有将一切“翻转过来”、“回归到本来面目”的气度和能量。
只有她才能写出“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这般闲庭信步、通透豁达的诗句。
贾雨村的通透,是暗黑的、负面的通透,妙玉的通透,是悲悯的、正向的通透,她仿佛提前看了剧本,对于一切都自信自如,所以她倨傲而从容。
她像大姐姐一样安慰黛玉和湘云,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宝玉、邢岫烟。
妙玉身上的迷团很多,我也不能够完全读透,但大致可从姑苏文化(吴文化)、隐逸情怀(可对照魏晋风骨)、梅的品格(孤洁傲岸的贵族精神)等方面,依据原文去体会妙玉的人物塑造。
其实还是主张站得高一些,不要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见妙玉怼刘姥姥就是假清高、看不起劳动人民,这样的解读不能说是错的,只能说太浅薄了。
至于那些看到她在续书中被强暴而大呼“活该”的,我劝你善良,做人要多读书少说话。
但愿我这长篇大论絮絮叨叨不至于太过偏颇,若能还原一部分真相,那将是莫大的欣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