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庄子:“庖丁理论”,尽你所能,无问西东

2018-09-01  本文已影响73人  李十针2018

文 | 李十针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

故事说,一个厨子为文惠君杀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杀牛这样粗鄙可怕的事情,居然在厨子手里变得有韵律、有节奏了起来。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的《养生主》篇。这个篇章,顾名思义,就是讲养生之道。

庄子认为,养生的要领就在于顺应规律。而养生需如此,做事亦然。

正如解牛的庖丁,顺着牛的筋骨使刀,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有人问厨子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地,他的回答,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


Part 1

你只需努力,

剩下的交给时间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在刚开始学杀牛的时候,这个厨子看到的牛,跟普通人看到的没什么区别;三年之后,牛在他眼中就不是一只动物属性的牛这么简单了,牛已经变成了一块可以被巧妙分解的器物,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构成;到了最后,他眼中只剩下能让刀行走其间的关节缝隙,不见其他。

其实被他屏蔽掉的,并不仅仅只有牛的“表象”,还有心的“杂音”。

如果他的内心并没有这么“空”,一会儿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一会儿怀疑牛的品质不佳,一会儿又盘算着杀一头牛能挣多少钱,一会儿又担心自己的技艺被人偷了师。那么这厨子还能否做到“技高至此”?

“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

杀牛就是杀牛,杀一头和杀一千头,没有什么区别。

年复一年的枯燥,日复一日的单调,如果没有纯粹的态度和目的,根本忍受不了。

厨子都是秉持着这样纯粹的做事态度,不去想其他事情,没有了这些外界表象的干扰,才能提刀落刀,游刃有余。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我们总是想的太多,而做得太少。

去参加一场考试,好好备考扎实做题就行了,去打听监考老师严不严格,关心评分标准公不公平,猜测有没有暗箱操作,会不会提前泄题,这些,除了增加你的烦恼,分散你的精力,没有任何别的作用。

接手一项工作,认真做好手头上的这份任务就行了,总是怀疑工作内容分配不均,盘算自己又能拿到多少钱,这些,除了给你攀比的理由,拖延的借口,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没有任何别的作用;

组建一个家庭,尽可能多的投入自己的爱和关怀就行了,总是盘算着对方的诚意是否足够,两人的付出比例是否合理,这样,除了加大两人的嫌隙,增加家庭矛盾,没有别的任何作用。

顺其自然是日复一日的积累,是一种纯粹的做事态度。

总是在抱怨老天不给机会,责怪命运不公,但实际上自己的态度都站不稳。


Part 2

你和成功之间,

差了一个自己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之时,首先已经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有了很深的了解,然后才能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刀在骨缝中游刃有余。

这样惬意的进退,是建立在深刻了解上。不仅是对方的“彼节者有间”,更有自身的“刀刃者无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用在这里,特别合适。

如果庖厨只关注对方,不管自己的刀是大是小,是厚是薄,纵使把牛的筋皮骨肉研究得再透彻,完美解牛也只能是一个想法。

一个人不了解自身,而只关注别人,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只有深刻了解别人的同时,也透彻分析自身,才能完美解决问题。

这就好像是开车去远行。

一般人的计划,一定是从“对方”开始做:怎么走才是最佳路线?沿途会经过哪些地方?路途中的天气会怎样?目的地的情况又如何?

但是别忘了,你还得仔细检查车辆状况,油是否足够,车况是否良好,车型又是否和这趟远行匹配。

如果旅途中都是颠簸的山路,一辆价值百万的豪华跑车,可能还比不上一辆高底盘的越野车。如果出发前没有加好油,纵使路线再正确,沿途再美丽,等油耗光,也只能被抛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路上。

这么一比较,“知己”甚至比“知彼”更重要。

对“彼”的认知,只是决定了你这趟旅程,是否能够正确到达目的地;而对“己”的了解,决定了你是否有可能进行下一次旅行。

回过来看庖丁解牛,也是一样的。

对某一只牛的不了解,可能导致这一次解牛的失败,而对自身所持的“刀”不了解,成功解牛的可能性则会更低。

Part 3

鱼死网破容易,

能屈能伸却很难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意思是,技术好的厨子,杀牛时需要用刀割断筋肉,所以需要每年换一次刀;而技术一般的厨子,杀牛时直接会用刀砍断骨头,所以刀磨损得很快,每个月就要换一把。

刀和牛,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对抗”的关系,硬的骨头就是杀牛过程中遇到的阻碍,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你可以选择绕过它,也可以选择“硬碰硬”。

但是,如果选择“硬碰硬”地对抗,问题解决了,刀也会受伤。

曾经有个年轻人,去问一个有名的哲学家,天有多高?哲学家回答,三尺。

年轻人不解,普通人的身高都是五尺,怎么可能比天还要高呢?

哲学家笑了,回答,所以你要学会低头啊。

很多时候,对“服软”的抗拒,都是莫名而来的自尊心在作祟,觉得只要低头了,那就是懦弱的表现,没有面子。

为了一点面子,硬碰硬,最终发现,如果问题没有解决,你的自尊和面子也没有多少价值。

溪水在流淌的过程中,碰到石头的阻碍,你可以选择“正面迎敌”,水滴石穿。

但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水流顺着石头,绕了一个弯,继续向前走。

“水滴石穿”的精神固然可敬,但是为了达到“往前走”的标,“滴”和“绕”,哪一个更快捷省事?一眼就可以看出。

迎难而上对不对?当然对,但它说的只一种“不逃避”的心态,而不是面对困难的具体做法。

在适当的时候,学会低头,主动服软并不吃亏,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鱼死网破容易,能屈能伸却很难。

刀在碰到大牛骨时,并没有硬碰硬,而是绕其行之,一方面保护了自己,另一方面,绕开大骨,“批大郤,导大窾”,同样能达到“解牛”的目的。

只有强中带柔,才能收放自如。

《庄子》的“庖丁解牛”,一共只有几百来自,人物简单,故事更简单,却能读出一丝丝“顺其自然”的豁达来。

顺其自然不是一种惰世,也不是一种无奈,不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而是拼尽全力之后的不强求。

尽你所能,无问西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