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泽你还好吗?
今天又碰到了楼上的小李,他刚上完辅导班回家。放不放假对这个孩子来说,几乎没什么两样,无非就是换个地方学习而已。
小李从小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抚养。父亲重组家庭,隔段时间来看望他和爷爷奶奶一次,吃顿饭,留下东西便走。奶奶不识字,爷爷只有原来的初中水平,但两位老人非常重视他的学习,自己不能辅导,所有的周末和假期都给他报了辅导班。夏日的晚上碰到两位老人与邻居在楼下打扑克乘凉,问起小李,回答说在家做作业。听他的小伙伴说,刚上初一,小李就谈起了恋爱,成绩也逐渐下降。
这忽然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名学生小泽,虽然他在班中待得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两个月,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无比深刻。
仍然记得他入学比其他新生晚了一周,当我与她父母交流这个孩子以及入学的一些事情时,他倚着墙、低着头、一言不发,似乎没有墙的支撑,他就站不住;他也好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周围漠不关心,一点也没有对新学校、新老师的好奇。谈话中父亲偶尔转头看他一眼,便皱起眉头,满眼的无奈。
小泽父母都是企业高管,无论长相还是事业都可谓光鲜亮丽,由于两人忙于事业,小泽出生不久便交给姥姥和姨妈带,上小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上初中后,小泽便出了种种状况,初二被学校劝退。费尽周折才免强上了高中。父母谈起小泽,一致评价“叛逆,对父母尤其叛逆”。几乎无法沟通,还曾与母亲发生冲突,将其摔伤。
小泽入学后不久便出现了种种适应不良的情况,同学关系尤其糟糕,处事方式完全不像一个高中生,仿佛还是一个小孩子。一次因为一个烧饼,居然抡起凳子砸向舍友。回家后拒绝上学。
后来母亲说把他送去(骗去)了戒网机构,连春节也是在机构过的。小泽在那还摔断过腿(与教官冲突所致),但母亲说机构对小泽照顾很好。后来听他父母说小泽变化特别大,他们看小泽,小泽很懂事地问候他们,仿佛变了个人。言谈中,父母很认可这个机构,仿佛机构给了小泽新生。不久从新闻报道中看到该戒网机构涉嫌虐待、胁迫学员被关停。
起初交流中,小泽父母曾表达过小泽的种种情况都不愿跟亲友提及,觉得很丢人。自那则新闻后,就再也没有听到小泽和他父母的任何消息。不知小泽现在怎样了,但愿他一切安好。
在对小泽仅有的了解中,我感受到的是“生而不养”的痛。小时托付给老人亲友,长大托付给学校,出了问题托付给机构,父母除了给予物质的满足外,似乎从未试图走进孩子的内心。
很多人都认为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恩泽,但电影《何以为家》中的赞恩却因父母生了自己而起诉他们,因为父母给了他生命却从没有时间给他温情与关怀。我们的很多父母或累于生活,或忙于事业,往往在孩子小时候将他们托付给别人代管,物质的供给永远满足不了情感的渴求。情感饥渴的孩子往往会对周围的世界过度敏感,错误解读,走错方向,这时父母想要挽回,也许会付出成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