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我们为什么会从众?

2018-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何池荫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了一个“不存在的餐厅”的消息,吃瓜群众纷纷表示难以置信。

英国伦敦有一个小伙子,他是一个自由撰稿人。平时他经常会帮一些餐厅在美食杂志上写写好评,因为他很会写,所以他刷过好评的餐厅,排名往往会往上升。这样的情况多次出现后,这个小伙子有一天突然灵光一现,“既然我刷过好评的水平这么高,那么我自己注册一家餐厅,看看能把它刷到排名多少?”

于是他用自己家的地址注册了一家餐厅,拍摄了一些美食照片,制作了一个菜单,统统上传到网上。因为实际上没有菜品,所以他的菜单都是用情绪来命名,比如快乐、忧伤、安慰等等。然后他就开始了一系列刷好评的手段。

这个小伙子能力确实很强,这家并不存在的餐厅排名慢慢往前升,很快就出现在了大众的视线里。

你肯定会想,那如果有人要来吃饭怎么办呢?小伙儿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在餐厅的主页中声明,本餐厅只接受预约订位,然后再告诉所有打电话订餐的人,预约已满。

于是,这样一家排名靠前、菜品名独特、又很难预约的餐厅越发吸引人们的关注,许多美食评论家也纷纷表达了对这家餐厅的期待与赞美。权威背书使得这家餐厅的排名上升的更快了,最后排到了第一名。

预约电话接到手软的小伙子觉得很内疚,于是他决定开放一次餐厅。他在网上公布,这家餐厅将举办一个20人聚餐的PARTY并接受预约。事实上,其中15个人是他自己的朋友,只有5个人是预约到的真实客人。小伙子把他家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因为他并不会做饭,所以准备的菜品是超市买的速食意大利面条。

你一定以为真实的客人一来,这个谎言就会被拆穿了吧?

完全没有。

想想看故事《国王的新衣》中,我们都以为当国王裸体游街时,骗局就会被揭开,然而呢?

事后采访时,那五位客人都表示,尽管当时对于就餐环境以及菜品都感到非常的惊讶和不解,但他们依然享受的吃完了那些意大利面,并在网上给出了超乎寻常的好评。

据说小伙子后来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于是主动承认了他的作假行为。消息公布后,伦敦当地居民纷纷表示“有点尴尬”。

微博评论区不少人表示,这肯定是虚假新闻!怎么可能呢?没去吃过的人随大流给好评也就算了,怎么去吃过的人也能给出好评呢?一盘速食意大利面,他们都没吃过吗?

我看完之后觉得,这个小伙子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撰稿人,一个运营高手,更是一个心理学应用的高手。他做的这一切压根就是一个心理学的从众实验好哇。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测试,如下图:

 

 

随机找了一批人来回答几号线段和标准线段X一样长。单独询问时就像你想到的那样,所有的测试者都会回答C。但是当情境改变,测试者坐在一间七个人的屋子里,排在第六个发言的位置上,当前面的五个人全部肯定的回答A时,你觉得他会回答几呢?实验结果显示有37%的人选择从众。在如此明显的错误答案面前,这个比例超乎想象的高。(图片中间那个男人就是可怜的测试者之一,看表情就知道他当时肯定在想,“纳尼?这是我瞎了还是他们都瞎了?!”)

我们为什么会从众?

心理学家指出从众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规范影响。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是一定要在群体中生活的。那么,与群体保持一致,获得群体的接纳与赞赏必然是我们所追求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刚入职一家公司,公司召开迎新会,每一个新加入的员工都唱了一首歌。在这种情况下,轮到你时,即便你不是特别喜爱也不是特别擅长也并不喜欢在大众面前唱歌,估计你也不会拒绝唱两句。因为偏离群体规范往往需要付出情绪上的代价。

二是信息影响。当人们需要做决策时,信息越少越不明晰,从众的可能性越大。比如还是前述心理学家做过的这个测试,如果备选答案中三条线段的长度都非常接近,在你也不确定究竟是哪条一样长的情况下,如果前边的五个人都选了A,你是不是也会选A?再比如不太懂电影的你,看了一部也没太看明白的影片,如果好多人都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赞美,你在豆瓣上给这部电影儿打分时,是不是也会打高一些?

我们总是需要证明自己的决策或行为是正确的,那么跟群体一致,显然是比较简明的判断依据。

从众好不好?

我们永远不可能脱离开群体独自生活,当所有的判断都来自于跟群体的比较时,从众不可避免。在提倡个性发展的今天,“从众”好像是一个贬义词,但事实上从众概念本身不含价值判断。

比如一个容易从众的人肯定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甚至道德本身,作为一种群体规范,同样对违背它的人施加着压力。举例来说,当夫妻彼此忠诚是一种道德,那么,出轨的一方必然要面对更大的压力。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既然从众不完全是坏事又不可避免,为什么我还是觉得从众行为那么别扭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们只会把迫于他人压力而做出举动,解释为从众,而那些好的从众行为,往往都把原因归结于自己了。比如很多老外在来中国之前都以为:“我过马路从来不闯红灯,是因为我的素质很高。”

如何避免盲从?

首先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尽可能置身于一个好的群体。既然从众不可避免,那么我们选择一些素养比较高的人作为那个“众”,也能提高我们自身水准不是?

想想孟母为啥三迁?想想啥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知道我们小时候,为什么爹妈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多和好孩子一起玩了吧?

其次是避免行为陷阱。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写过,人的态度与行为完全是两个系统,从众研究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你以为你不赞同就不会行动吗?很多时候恰恰相反,甚至你可能会因为你的行动而变得赞同。我们的大脑特别会为我们的行为找理论支持。

我曾在一位男性来访者的故事中,看到他是怎样从对背叛婚姻深恶痛绝,一步步走向觉得出轨也无所谓的。一开始他就想着只是坐在一起吃饭,绝不让她们碰他,后来朋友嘲笑他,说什么年代啦,拉个手算什么,一起跳个舞。再后来,出去唱歌的时候也会搂抱,他觉得朋友们说的对,这都是出来应酬难免的,我又没做对不起老婆的事。当他跟一个陪酒女发生关系后,他觉得在现代社会这也很正常,何况他只是肉体出轨,内心还是爱着老婆的。最后当他因长期混迹欢场,妻子要求离婚时,他觉得有点委屈,“我挣的钱都给我老婆了还要我怎么样啊?我这样做不也是为了她,为了我们这个家吗? ”

这就是行为陷阱的例子。行为对于态度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就像我上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你并不像你以为的那么了解你自己。最好的应对办法是,在一开始就不要踏入陷阱中,就像中国的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勇于反思、勇于质疑。这就又要说回我以前写过的元认知的问题,对于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反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的,是否受了他人的影响而不自知。心理学家已经证实,在从众测试中,如果前面5个人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回答,那么测试者的从众率会大幅下降。所以,多关注不同的声音,这是促进独立思考的最简方法。

从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从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