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洒的诗絮 (五十)
飘洒的诗絮 (五十)
欧阳修晚年退居颖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退休了,古代叫“致仕”。他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来到颖州西湖,写了十首《采桑子》以记颂之。下面是其中的第四首:
采桑子
[宋]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飘洒的诗絮 (五十)“群芳过后”,西湖还“好”一一这第一句就有些不一般了,“狼籍残红”这样的句子也出来了,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前面说了,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可真是退休生活开始了…所以,顶喜欢“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这几句:在任上的繁华热闹都过去了,终于退了下来,心情,就未免有点复杂一一“始觉春空”,可能有点空落落的。失落感,任谁这时候都会有的,也无须掩饰。同时,又有点安静下来的恬淡一一“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朱自清《荷塘月色》)我这里,当然有些“杂谈”的味道了。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不管时空相隔多么久远,其深刻的心灵表达与艺术再现,都可以相通。“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燕子回来了,垂帘关户…多么安适的生活,透出一种惬意和满足…应该说,古代那些有思想、有志向、有作为,又属耿介之士的士大夫,朝堂官场、文坛清流,一干行走之后,能全身而退者,也实属罕见了一一欧阳修,能不懂得珍惜么?也不能不惬意和满足…
飘洒的诗絮 (五十) 飘洒的诗絮 (五十)2019.4.11.己亥三月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