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家族的冰糖橙种植史:褚时佐、李存芝、褚跃革应被记住
中国已有4000年的柑橘栽培历史,新平县冰糖橙大规模种植历史则超过20年,最著名的冰糖橙品牌是“褚橙”。冰糖橙又名冰糖柑,湖南省黔阳县(隶属湖南省洪江市)是冰糖橙的原产地,1963年冰糖橙在洪江市选育成功后,上世纪70年代被命名为“黔阳冰糖橙”。
冰糖橙在云南多地均有种植,据华宁柑橘研究所所长李冬云介绍,引种至华宁县是在1987年。1986年褚时佐(褚时健之弟)在新平县开展柑橘种植,2000年确定冰糖橙这个品种适合新平县嘎洒镇硬寨梁子种植。2002年,褚时健开始二次创业种植橙子,十年后“褚橙”进京,此后以“褚橙”为引领的云南高原冰糖橙家喻户晓。
褚时健家族在新平县的柑橘种植史
褚时健家族在新平县的柑橘种植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褚时佐之妻李存芝。新平县有个国营农场叫腰街农场,1981年从元江红光农场调来了一个厂长,这个厂长带来了新会橙,在腰街农场种植了100多亩,李存芝作为农场生产队员,参与了这些柑橘的管理工作。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1986年褚时健弟弟褚时佐承包鱼塘从事水产养殖,成为了新平县第一批万元户。成为万元户的褚时佐积累了一些资金,此时,有一个叫杨永金的农场厂长调到水塘乡当副乡长,分管企业。杨永金邀请褚时佐到水塘乡来从事水产养殖,并把鱼塘边的二三十亩甘蔗地分给了褚时佐。此后,养鱼的同时,褚时佐也开始种植柑橘。褚时佐的柑橘事业得到了玉溪牛山柑研所的苗木和技术支持,“我们当时鱼塘边有点地就去请教他们,至今我们依然认为他们是我们的师傅”。褚跃革(褚时佐之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那时,云南本土的椪柑品种叫“建水白橘”,褚时佐的柑橘主要品种是温州密橘和椪柑,椪柑品种是台湾大椪柑。
1999年,褚时佐提着自己果园产的橙子来狱中看望哥哥。橙子清甜的口感吸引了褚时健,兄弟俩在探视时间围绕着水塘镇硬寨梁子的气候、水源、土壤等资源条件展开讨论,一致认为那里土地宽广、水源方便、气候优良,种出来的橙子品质非常好,就决定发展橙子种植,把橙业做大,褚时健为未来的橙子命名为“高原王子”。
2000年6月,褚时佐的果园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左右,果园附近的地里农民还种有芒果和荔枝。褚跃革表示,那个时候有一定规模了,品种也变了,有外面引种过来的冰糖橙和脐橙。“我们在那里种了以后觉得合适了,原来只是感觉柑橘类可以,经过品种试验后,认定冰糖橙适合这个地方。此后,我们开始种冰糖橙、脐橙,椪柑也种,椪柑和脐橙都是改良品种”。
选对品种很重要,褚跃革表示:“我母亲原来搞的那个新会橙就不适合这里,种了之后皮不会黄,元江现在种的新会橙皮还是绿的”。
2001年,云南省玉溪市高原甜橙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年褚时健因为严重的糖尿病获批保外就医,回到家中养病。2002年,74岁的褚时健与妻子在玉溪市开始第二次创业,在荒山上种橙子。同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批准高原甜橙有限责任公司为生产的冰糖橙、椪柑、脐橙产品注册的“高原王子”商标。
2003年,褚时健、褚时佐兄弟俩完成分家。这次分家,硬寨梁子办公区以及1300亩橙园,加上此前注册的“高原王子”商标,全部归弟弟褚时佐所有。而另一座山头新寨梁子新开辟的1400亩,则归哥哥褚时健所有。
2004年,“高原王子”冰糖橙、椪柑、脐橙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同年参加中国绿色食品(上海)博览会并荣获畅销产品奖。
褚时健荒山种橙十年后,“褚橙”进京,此后“褚橙”这一新冰糖橙品牌家喻户晓。“褚橙”的出现,令所有关注
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人眼前一亮,“褚橙”因褚时健而得名,而褚时健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也让“褚橙”获得了“励志橙”的美誉,再加上它的美味与高品质,人们吃着橙子便吃出了情怀,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精神上都能得到了满足。
新平县委县政府注意到“褚橙”现象之后,大力支持柑橘产业发展。2012至2015年,新平县级财政每年投入不少300万元支持柑橘产业发展。对柑橘种植大户和种植企业,推行县级“惠农贷”项目给予融资支持。2017至2019年实施了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新平县水果强县项目支持,每年省财政补助资金300万元,重点扶持柑橘提质增效。2019年,新平县被云南省确认为“一县一业”特色县,同年新平县被定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示范县。2021年正式成为全省“一县一业(柑橘)”示范县。
冰糖橙是最适合硬寨梁子的品种
褚跃革,1990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学专业,先后供职于在戛洒林业站、玉溪地区农科所、玉溪开发区房地产公司、玉溪华瑞房地产公司。2008年底,他接替父亲褚时佐管理云南省玉溪市高原甜橙有限责任公司,其子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在该公司负责宣传营销工作。一家三代人,从事柑橘事业超过40年。
“我爸种的橙子和我种的不同,我种的和我大伯(褚时健)种的也不同”。科班出身的褚跃革认为:光、热、水、土、气、风等自然因素决定了冰糖橙70%的风味,另30%取决于种植技术和管理。可谓“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褚跃革认为,凭借云南的气候优势,云南的农产品30%是全世界最好的,70%是全中国最好的,它是小众产品,物以稀为贵。“全国的冰糖橙看云南,华宁县、元江县都种植冰糖橙,但最好的还是在新平县。”褚跃革认为,“褚橙”庄园和“高原王子”种植基地所在硬寨梁子的光、热、水、土、气、风都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得天独厚的气候让云南的冰糖橙可以以质取胜,虽然种植成本高,但品质更好。从果一代到果三代,在四十年引种、选种和种植过程中,尝试过新会橙、温州密橘、椪柑、脐橙等四五十个品种的褚跃革内心笃定,他认为冰糖橙是最适合“褚橙”庄园和“高原王子”种植基地的品种。
褚氏的坚持成就了“褚橙”和“高原王子”
1. 祖孙共建“褚橙”独特的销售体系
起初,褚时健夫妻俩靠着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在老朋友的帮衬下进行推销。因为橙子的口感不稳定,褚时健更多的精力放在果园管理和果品质量提升上。
随着标准化种植体系的成型,橙子一年比一年好吃,褚时健夫人开始用“褚时健种的橙子”作为招牌在市场上推销,取得了很好成效。随着老夫妻俩先后进入耄耋之年,销售重担从2008年开始就落在了外孙女和外孙女婿李亚鑫夫妻身上。在祖孙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将“褚橙”塑造成了全国品牌。
传统水果销售体系仍占主导,随着果业公司先后建立了自己的选果厂,果业老板从分散的农户手里收购水果后,进行选果分类装箱,没有品牌,没有产品说明,然后就进入各地的批发市场,再经批发到各水果商手里,最后进入零售环节。这样的水果销售体系衔接零散农户,帮助农户将田间地头的各类水果输送到几百公里至上千公里外的批发市场,虽然功不可没,但弊端同样明显:
一是流通环节众多,从田间采购到最终消费者购买需要经过大小批发商几手倒腾,水果的存储与运输都影响了果品的新鲜。二是流通渠道环节多,采购商压薄果园的利润是常态,而没有稍高的利润,果园无法为维护品质投入更多资源,三是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往往会用不菲的价格买到口感一般甚至较差的果品。
面对挑战,从2009年开始,李亚鑫就尝试去掉中间批发商环节,直接面对零售商。年轻人愿意尝试,褚时健夫妇也提供试错空间,就这样,李亚鑫在“褚橙”品质以及运营资金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几年时间为“褚橙”成功构建了自己的销售渠道。而在当时(2010-2012年期间),国内水果基地很少有进行此类尝试的。
2012年,通过“本来生活网”的媒体塑造及褚时健励志故事的衬托,“褚橙”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打造。前几年线下渠道的铺垫以及“励志橙”的一夜爆红,使得2012年的“褚橙”不管线上还是线下都不够卖,这样的供需关系更保证了未来的市场信心。至此,“褚橙”的品牌步入了快车道。前十年褚时健在田间地头打磨品质的“稳”,和后十年依托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快”在2012年的秋天形成了“完美的平衡”。
2. 褚跃革10年磨一剑打造“高原王子”
截至2021年,云南省有两大“冰糖橙”省级知名品牌——“褚橙”和“高原王子”,都和褚时健密不可分。现任“高原王子”董事长褚跃革正是褚时健的侄子,是褚时佐的儿子。科班出身的褚跃革认可伯父所坚持的标准化,2008年接手“高原王子”后,也实践出一套独有的经营管理模式。1990年,从云南农大园艺学院果树学专业毕业的褚跃革被分配到现在“高原王子”种植基地对面的乡林业站工作,当时那里有3000亩的芒果咖啡基地,褚跃革从事技术工作。据褚跃革回忆:“当时我母亲他们在这边种植柑橘,我有时候也会从跑上来,有的时候他们在育苗,技术上遇到问题我也会参与解决。我在林业部门,有好的品种也会叫他们拿去试种”。
褚跃革后来到玉溪农科院工作,1993年下海做房地产,此后商海沉浮,有得有失。2008年,其父因为身体原因退出企业管理工作,由褚跃革接手家族企业和“高原王子”品牌。当时一千多亩柑橘树产量不但不高,而且十几万棵果树因为黄龙病砍得只剩下两三万棵。
从父亲手上接过冰糖橙果树并使产量突破8000吨,褚跃革整整花了十年(2008年-2018年)。“可能因为我高中在玉溪市就读,当时经常去伯父家蹭饭,受他的影响很大,我也是个认死理的人。”褚跃革在介绍自家果园每棵果树只保留260朵花的时候特别解释到。在“高原王子”获得“云南省知名商标”、果园果品口感品质与产量稳定后,褚跃革带着团队投身市场,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构建与“高原王子”品牌绑定的经销商渠道。
现在每年果子还没上市,经销商们已经把“高原王子”橙预定一空。一方面是“高原王子”橙实在好吃,另一方面源于褚跃革对价格体系的再造:优良的口感与品牌打造使得橙子在终端市场以不亚于“褚橙”的价格销售,但经销商的提货价低至令人咋舌。经销商能切切实实挣到钱,口碑就传播出去了,就有更多的经销商找上门,褚跃革也能按照他的构想对经销商团队进行调整筛选,从而保证自家果品销售渠道的畅通。
谈及褚时健,褚跃革表示,“老爷子一辈子就是靠那股不服输爱钻研的劲儿。种橙子,遇到不懂的他就去学习钻研,早上两三点钟就爬起来研究,不搞清楚觉就睡不着,自己搞不清楚都要去找别人搞清楚,七老八十还这样干。”(陈小酌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