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忽略了“刚需”的重要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身边的朋友(当然有时候也包括我们自己),都会阶段性的把减肥,学英语等铺垫成一个足以令自己脱胎换骨的目标告诉别人,然后很多时候对方会忍不住的想跟你说:“亲,你真的不是第一次跟我说你要减肥(学英语…)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想到了一个很不错的点子和目标,然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进去,进而接触到疲劳期和质疑期,最后进入自我合理解释期和不知不觉的进入了下一个点子和目标。
如果有经历过,我建议,真的好好思考一个问题:
▏这真的是你的“刚需”吗?
有没有想过,那些你要逼着自己去坚持和受苦受累完成的减肥、学英语…等等目标,可能真的不是你的“刚需”,你只是在奉承那个你想象的由身边环境所带来的虚假目标而已,对于一个不是自己“刚需”的需求,我们在付出了极大的时间,精力,资源之后很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放弃,你还得骂自己缺乏毅力,更甚者就在多次这个“定目标-打鸡血-平淡放弃”的过程之后默认为自己就是个一般人,从此不在积极的面对问题。
有的人会说,即便现在不是刚需,为了一个将来可能会用到或者学会了反正不吃亏也可以去做啊,不反对这么去想,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刚需”,你可能在去实现和满足这个“刚需”的过程中就顺带着实现了你那些东西呢,而且这个过程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坚持和毅力啊,你只是专注于解决自己的“刚需”而已。
有的人又会说,那我始终找不到我的“刚需”怎么办?
▏给你那些目标和想法赋予一重意义甚至多重意义
毕竟“刚需”这个东西,一个人是需要挖掘的,也是需要一个逐步从模糊不清到坚定不移的过程,而在明确之前,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撑到那个能够明晰自己“刚需”的状态。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给自己的目标和想法赋予极现实的意义。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学英语,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将来会有用或者说反正有一门外语也没什么损失,这样你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学的,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我们可以计算一下我们学会英语后一年可以多收入5万块钱,那么你想想,我们定一个目标是一年记下5000个单词,那就相当于你每记一个单词就是挣10块钱,这是多么有动力的一个事情啊,一天记10个单词就相当于挣了100块钱。
再比如,要减肥,如果你想一下,每减掉一斤就可以多活一年,那么你今年减掉十斤,就等于你可以多活十年。
你会质疑说,我们怎么知道我能不能挣到5万或者多活十年?
▏如果我们证明不了它无法实现,为什么不妨选择“科学”的态度,选择去了解和实践一下呢
就像佛家讲的“轮回”,为什么不假设有来世呢?想想,这并不比假设有明天或者明年更荒谬啊,对轮回半信半疑的话,不妨采取“科学”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也无法证明轮回是否存在,同时不排斥去了解和实践一下。
采取这样的态度,你会发现,整个追逐目标实现的过程真的不需要去费劲的说服自己坚持,也不用因为毅力不够而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追逐目标的沿途,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很多意外的收获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