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盼成长手记

盼盼成长手记(连载)

2021-09-03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大可以_晴天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张大可以

盼盼小记(8/209/2

一、盼盼近期表现

1、宫崎骏动画艺术展和北北约好一起去看动画艺术展,约好在今日美术馆门口见面,小盼说北北会不会不记得她了,有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味。四层的展厅,孩子对各种宫崎骏动画图片不感兴趣,仅到二层的龙猫巴士、绘画区逗留了很久,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龙猫。到了书店售卖区,每个人挑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礼品后,在周边的艺术街区转悠,途径一个宠物猫店,两个小娃子开始画猫,我和小红聊着近期的家常,转眼半天过去了,吃罢晚饭。我们乘着风,坐在车里,载着满身的疲惫,路过霓虹闪烁的繁华CBD区域,回家。

2、萌溪丛林拓展中级道通关。周末第二天我们再次去了萌溪,大头去跑步了,我带着小盼进场。今天的人特别多,进去的时候还发了小纸条(丛林拓展号),小盼原本想第一个玩丛林拓展,人多需要按号排。小盼挑战中级道,一路顺畅,到了旋转步道那儿,小盼脚够不着,按照上次经验,够不着教练直接把小盼拧过去的。这一次,向教练求助,教练让孩子再尝试下,小盼试了下过不去,向我求助,我,们鼓励她再试试,小盼想了想说我爬过去看看,脚实在够不着板子,于是小盼爬着过去,倒了中段,教练指导她可以慢慢站起来试试,害怕的话拽着绳子,于是小盼站起来走了一段,到了边上又爬过去,小盼太棒了,我向教练表达了感谢,多亏了教练的坚持与鼓励,小盼自己通关。大头来接我们的时候,我兴奋的分享给大头,我们叁乐滋滋的一起回家了。

3、自制糖糕。吃完晚饭,小盼蹲在厨房弄啥,我好奇去看下,小盼说她想做糖糕。我告诉她,糖糕是熟的,这些是大米,生的,我们吃的糍粑是用糯米蒸熟后,再压扁做成的,我们可以用吃剩的米饭来尝试下。小盼于是找来一个大碗,把饭锅里的米饭放进去,我提示用一个勺子来搅拌并压严实,小盼搅拌一会儿,我来压压实,小盼提议加一些白糖,这样甜甜黏黏的才好吃。做完后,小盼用一个小盘子装着,拿着小勺气定神闲的吃着,小盼说自己做的糖糕也很好吃。

4、开学前的游玩。小盼马上快开学了,大头周五下午特意请假,要带盼盼去玩一次网绳公园。周六我们带小盼去爬居庸关长城,小盼是第一次爬长城,我在长城脚下等他们,边听网课,大头带着小盼蹭蹭的往上爬,时不时发来靓照。不到长城非好汉,小盼站在毛爷爷亲笔题词的石碑前留影纪念。回来的路上,小盼说下来的时候,她的小腿发抖,爸爸的膝盖发抖,两人饿了就啃面包。紧接着我们去了八达岭奥特莱斯,吃饭买衣服、鞋子,那里人真多啊,买东西像菜市场似的扎堆。大头要回公司加会班,我就带着小盼到附近的公园转转,小盼带着一个小迷弟跑来跑去,精力真够旺盛的,等爸爸忙完晚上我们去吃了大头常吃的饭馆,味道很不错,说下次还要去吃。

5、开学报到。要正式开学了,收拾好书包、文具用品,一早奶奶带着小盼去报到了。大可回到家,小盼在那儿翻她的新书,给新书包封面,小盼已经给新书贴上了名字贴。我们一起给新书包封面,收拾完,我们还到楼下去玩了会。看到在家长群里说到要交的作业,我们还要补一个数学测量的作业,顺便把我们暑假的读书小报和拼音作业交上去,于是要大头爸爸送过来。到了晚上,小盼说爸爸怎么还没来啊,爸爸来了要和她一块玩,不玩手机,孩子的游戏力,从小抓起。

二、父母言行帮助

1、《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摘录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其实不管是说还是听,指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沟通。

这本书是教导大家沟通的技巧,沟通的目的,是要能够解决问答,达成合作,最根本的目标呢,是要培养孩子的自立,使孩子健康长大,成为一个完全的个体。而所有的沟通、合作,以及培养自立的前提,是我们要学会不要去惩罚孩子。

首先,第一小节的内容----不要惩罚孩子。

大家可以共同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有的家长说,“如果不惩罚他们,他们就会逃避管教”,有的人会说,“有的时候我真的很生气,没有别的办法,我只能打他”,有人说“如果不惩罚孩子,孩子怎么知道他做错了呢”,还会有人说“我惩罚孩子是因为我爱他”。

但是,请问你是否记得自己受到惩罚时候的感受,回想一下,你的感受如何?我们往往感受到的是敌意,是仇恨,是抗议,是罪恶感,是没有价值感,好像陷入了困境。

话虽如此,做父母的尽管知道惩罚不好,却仍然担心,“如果我放弃了惩罚,岂不是让孩子来掌控了一切吗?“如果孩子继续违抗,这个时候可以惩罚他吗?”两位作者共同的老师----吉诺特博士说,“问题在于,惩罚并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和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惩罚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思。

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代替惩罚呢?

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第一个,是请孩子帮忙: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可以请孩子帮妈妈的忙一起收拾;第二个是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比如说“妈妈非常不喜欢你抢别人的玩具的行为”;第三个是表明你的期望,“妈妈希望等我洗完碗以后,能看到你已经把你的房间收拾干净了。”另外,还有提供选择、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以及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等技巧。

 这些方法听起来好像并不难,最难的,是要转变我们自己里面的态度,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问题来纠正,我们的态度应该在于关注于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要和孩子实现平等,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彼此的对抗,非要与孩子争个输赢上。我们要寻找到一种方法,让我们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够得到尊重。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与孩子做到有效的沟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