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内驱力?
老生常谈!之所以拿出这个话题继续聊。原因在于昨天在我的同门师兄弟群里,小戴师弟发出以下感慨,引发大家讨论。
“向各位老师请教一下:怎样提升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如果学生缺少内部学习动机,他们就会把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和背书,几年下来并没有学到多少本事,然后既不能升学又难找到好工作。
在我的教学当中,发现有些学生很聪明,但就是没有足够的内部学习动机,所以无法兑现自己的天赋,这是很可惜的。”
小戴师弟是一个既有爱心又有责任心的导师,而且又特别用心。不然不会在群里发出这个讨论,颇有恨铁不成钢的导师心态。
山师大的王鹏师弟立马跟帖“小戴发现的是教育之痛。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基本都是“外部动机”。现在的学生,可能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外部动机也没有了。不过,可以通过宛玉博士的“生涯唤醒”解决动力问题。”
王鹏教授也是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今年带出来的研究生好几个考上博士研究生,让人好生羡慕。他口中的宛玉博士是广西师大的陈宛玉教授,致力于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研究。宛玉师弟于是分享了德西的自我决定理论。

我研究生毕业后一直游离科研之外,有愧于导师当年的教导,向来在师兄弟群里默默学习。因为常年关注学习心理,尤其对此话题感兴趣。
我以为这就像击鼓传花,研究生导师接力的是家校社合力培养了22年的一个相对成型的学生。它还称不上毛胚,所以三年的时间去撬动一个成长了22年趋于成型的生命个体确实有点难。当下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环境,都不大支持培养一个内驱力强的孩子。
记得前不久我在简书写过一篇文章《内驱力:小火慢炖&大火煸炒》,谈了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我认为学习的内驱力背后至少有下面三个核心要素:胜任力、成就感、自主性。
关于胜任力,就像小戴师弟说的,这些学生很聪明。那就意味着他们的智商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但是研究生的学习最不同于其他学龄段的地方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非以往的知识容器。这就意味着着没有热爱、没有主动思考,那是很难实现的。聪明只是一个前提,倘若习惯了被动学习,就“发现”、“解决”来说,就要突破以往的边界。破茧成蝶、涅槃重生向来都是指打破过去、重塑未来。实现一个人的改变、逆转,简单的传道授业是解决不了的,它需要导师巨大的影响力。在知识内部解决不了,它在知识之外。所以,导师的人格尤为重要。
关于成就感,相信这些聪明的研究生不缺成长路上的鲜花、掌声和聚光灯。但是,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倘若一个人的学习是为了别人的赞许、为了鲜花和掌声,外在因素带来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唯有热爱,才是最佳内因。可是,眼下不少研究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而非喜欢、热爱。
关于自主性,正好对应宛玉师弟推荐的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高度内卷之下,我们的孩子最缺的就是自我决定。在家,越来越多的控制型父母,没有自主空间。在学校,看看一些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多少自习课?在社会,孩子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奔赴在补习班的路上,哪来的自主性?
以精神分析视角来看,学生与学习的关系状态决定了其学习状态。没有热爱、没有激情,哪来的创新?如果说,之前的学习是承续前人的知识,那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应该是创造知识。能考出好成绩,只能代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见得能创造知识。
也就是说,不少学生是带着成长的创伤(学习热情被消磨)来学习的。导师如果想让他逆转,还得有巨大的修复能力。以三年的时间去修复此前22年的成长创伤,困难程度不言而喻。这也难怪学校、导师都爱抢生源,因为胚子不一样,打磨成品付出的努力自然不一样。有些只要简单抛光就能熠熠生辉,而有些需要回炉再造,三年的时间够吗?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