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
新年的脚步渐行渐近,而春联,作为春节的必选项目,不仅是一种仪式和风俗,更具备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心体悟春联,让春节在这样的“桃红柳绿”的春联中绽放异彩。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这一时期也是学生忙于期末复习备考的关键时期。为了在重温春联蕴含的民俗文化的同时,缓解学生复习备考压力,更好地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争取优异成绩。我校开展“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活动。“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首先语文老师在班内讲解与春联相关民俗及创作原则和注意事项(同时对联也是中高考考点)。紧接着在班内征集代表本班精神风貌、目标追求、美好祝愿的对联。组织我校书法老师郭加强、郑东武、闫洪涛及学生中的书法爱好者进行书写!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通过手写春联诠释春联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和热爱。通过在班级门口张贴春联,不仅有效缓解学生复习备考压力,也反过来激励学生为争取更好成绩而奋斗!
贴春联时正赶上预备宣誓,二班学生在走廊,面对备战期末的春联宣誓!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传民俗文化,振鹰隼羽翼!” ——卫辉一中实验学校这样迎接期末考试!
“小春联”释放民族“大文化”。“小活动”成就人生“大格局”!
附1:春联中的民俗文化
首先,春联中浸透着每年的生肖概念。天干地支的纪年,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在春联中,每年的春联都有着不同的生肖概念在其中,比如,猴年有“金猴献岁”;羊年有“三阳开泰”;马年有“马到成功”;鸡年有“金鸡报晓”。而在这样的生肖概念中,传递的乃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农业文明的真谛所在。相对于城市文明来说,农业文明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能够明白这样的基本道理。即伴随着生肖概念在内的春联,正是这样的最美好的寓意,期待着生肖和春联能够相伴相生、相映成趣。
其次,每幅春联都浸透着最为美好的憧憬。我们细心的话,总会发现这样的痕迹。那就是,传统的手写春联已经衰落,而印刷体的春联开始普遍。但不管哪种样式,都能发现其中无限美好的寓意和憧憬。比如,春联中“五谷丰登”寓意农业生产有良好的收成;“六畜兴旺”寓意牲畜能够茁壮成长;“春出千车粪”“秋收万担粮”是对于农业生产的最好期许和憧憬。通过这些最美的春联句子,我们能够看到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也能够观察到今天我们如何才能够传承这样的优秀文化。
最后,春联又是我们的美好寄托。一方面,各地在春联的讲究上,大部分都是红色的,这种大红大紫的色彩,就是迎春纳福的表达。此外,在春联中,一个“福”字的内涵,能够诠释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就是这样的一个字,能够传递我们对于遥远时代的期许,更是对于美好未来的展望。
附2:春联起源与趣事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