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镜子

恶之花(2)——契合

2020-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虎虎生
越来越佩服

《恶之花》是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的一部诗集,波德莱尔被誉为现代派的鼻祖,《恶之花》则被尊为现代派的奠基之作。

它是一本有逻辑、有结构、有头有尾、浑然一体的书,被誉为法国“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出的一丛奇异之花……

在象征主义诗歌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大于实际意义,意象往往用来描写感知,而非意象本身。

就像有一片不存在于真实世界的象征森林,诗人从中选取各种象征符号,组成无穷无尽的景象,通过这些景象来传达诗人的情绪、感受。

用灵魂去体验、去发现、去表现我们所处的时代,去体味灵魂的需求,去张扬人性之美,去鞭挞人性之恶。

前辈们,或者说先 驱 者,不为世俗所囿——他们有的生前备受冷落,甚至排挤,有的作品被 查 禁,甚至身陷 囹 圄……但思想的光焰,照亮也温暖着他们寂寞的心。

更于逆境中,偶尔诞生出一部部照亮人类灵魂的不朽巨作。

他们都具有自觉的、不懈的探索精神,和独到的感悟、发现,以及表现,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纷繁的面目,丰富了文学的天空,成为人类进步的精神滋养。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这是尼采的话。原句: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当我们审视邪恶的时候,邪恶也如同一面镜子,审视着我们的内心。人性是复杂的,没有单纯的善,也没有单纯的恶……很多时候,两者之间是在相互转换,或者共存的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一书中,就力图界定"善"与"恶"这两个相对的词,为区分不道德和非道德。

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作出妥协。

他是想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可操作的基础。

至此,明白为什么有的人说——读波德莱尔和读尼采,有一个共同点:学识不够,精神境界不够,容易走火入魔。

整理自网络,留存资料

契合

自然是一座殿宇,有生命的柱子
时而吐露出隐约不清的言辞。
人类穿过象征森林而至于此,
森林观人以熟捻的凝视。
宛如远方数声悠长的回响
揉为幽暗深邃的统一音调,
寥廓如黑夜,又如辉光,
香与色与音,辉映相交。

有的香气清纯如幼童肌肤,
轻柔如双簧管,鲜翠如草场;
而余者,则腐烂、浓郁、昂扬,
似无穷之物无尽延伸,
如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歌颂灵魂与感觉的激情流淌。

标题Correspondances,各个译本的翻译均不同,钱春绮译为《感应》,文爱艺译为《契合》,郭宏安译为《应和》。

其本身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汉语,它是大自然中物与物之间的契合,是人的感受与大自然之间的契合,也是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契合。

它指一种感知上的互相协调、统一、呼应和契合,是色、香、味、触、声等感官上的和谐、交互,或者,更简单地说:是一种通感。

有人说,将三个译者的标题加起来,或许更能表示出完整的意思。


波德莱尔在“联觉”世界中找到了鲜明而丰富的意象,找到了奇异神秘的美,从而为象征主义诗歌开辟了广阔的艺术新天地。

与本质的契合相应,各种感官的感觉即人接受自然界的各种信息,也是互相契合的。这在心理上叫做“联觉”,也有人译作“通感”,表现为声、色、香、味、触觉的相通相感。

一切可感性,来自同一个来源。同一个宇宙奥秘,只是人的各个感官,作出了不同的描述而已……

就比如——大自然是一座神秘的殿宇,有带有生命的柱子,时而吐露出隐约不清的言辞……

我们穿过象征森林,来到了这个神秘又充满诱惑的空间,每个人眼里的世界原本都是相同的,各自的感觉却各异……而森林以熟捻的凝视看向我们,我们在它的视野里又何尝不是形态各异、各不相同?

诗人引导我们,漫步于自然这座庙堂之中,倾听像空谷回音般传出来的各种神秘信息……世界相通相感、相互契合——心灵与自然的庙堂应和。

他用洞察的眼光审视一切,感受着、传达着宇宙万物间、人和自然间、精神物质间的契合:宛如远方数声悠长的回响,揉为幽暗深邃的统一音调,寥廓如黑夜,又如辉光,香与色与音,辉映相交。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斑驳陆离、充满未知与神秘的空间啊,即便看不到色与光,还可以嗅到各类香,听见各种美妙的声音……

《契合》一诗的下阕六行集中在嗅觉上:有的香气清纯,如幼童的肌肤,轻柔如双簧管,鲜翠如草场;还有更多则是腐烂、浓郁、昂扬,似无穷之物无尽延伸,如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歌颂灵魂与感觉的激情流淌。

他写的嗅觉极为充沛,既有东方色彩的异香,也有“恶之味”……这就更加突出了诗的官能性,和“如同无限的物在弥漫”的神秘性。

在各种官能中,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是历来诗人常加描写的,而嗅觉则是波德莱尔着力开辟的新领域。

当波德莱尔成了大众眼里的“恶魔诗人”,雨果却给他写信,如此评论《恶之花》:“你赋予了艺术的天空以人所未知的致命闪光,你创造了新的颤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