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书

【斩书·一年之约】如何做读书笔记

2017-12-13  本文已影响31人  青荷谷

一直以来,我读书都是“不求甚解”型,读过即忘,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法,也就那样得过且过着。昨天同组的洪士彬提出了读书时的困惑,让我如梦初醒,也十分惭愧,因为从没有正视过这个问题更没有尝试解决。热心又博学的森书给个建议,让我们读一读《万万没想到》,果然看到了不少干货,同时借由这本书,我联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两本书,虽然讲的内容不重合,但似乎有可以互相借鉴补充的地方,把三本书的精髓归拢到一起,希望能整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并且坚持下去。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四个区域笔记法”

这本书是以课堂教学为例引入观点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主要分为四个区域做笔记(特殊情况可以减缩至三个):

【斩书·一年之约】如何做读书笔记

标题区:每页顶端写有一句主题,可以是最核心的问题,也可以是精炼的结论。 旁边可用不超过三句话进行进一步描述,相当于“子主题”。不管时隔多久,只需看一眼标题区域,你便可以立刻回忆起写的什么内容,以及由此内容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就个人阅读而言,下面三个区域可以分别对应:摘录、脉络、结论,如下面这个例子:

【斩书·一年之约】如何做读书笔记

《如何高效学习》——“整体性学习”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1)获取 (2)理解 (3)拓展 (4)纠错 (5)应用

这个核心思想并不神秘,无非就是“梳理结构-横纵向拓展-反复应用和纠错”,只不过比通常意义上的学习更高级一点的是“拓展”和“纠错”。

拓展分为深度拓展、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
深度拓展(知识的背景探究):在信息内部创造联系,也就是“知其所以然”。
横向拓展: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意味着要先建立模型,在模型与原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举例:将发生在古希腊的一件事与另一件发生在古代中国的事情联系起来。二者都具有A→B→C的历史事件的逻辑结构,有可比性。
纵向拓展:要在结构间建立高速通道,它有益于创造性思考。比喻法和内在化是进行纵向拓展的最好方法。举例:试想地震的预测与八国联军事件有什么相似之处。假设前者是A→B→C,后者是D→E→F,结构之间的逻辑有相似之处,以此为比喻的基点,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不同之处。

“纠错”高级在于“应用”这个前提,否则没有意义。
错从何来:错误联系太多。有时是比喻不恰当,就像是“生拉硬拽”把两个东西放到一起类比;有时是对结构分析不当,比喻的基础坍塌了。
如何纠错:反复应用,反复审视。学多了,实践多了,自然知道自己错在哪儿。

《万万没想到》——“脉络&亮点”

脉络——厘清主干,添枝加叶

从厚读到薄:借鉴书本的目录顺序,使用自己的逻辑顺序重新归纳要点,这些要点组成的“树干”可以自然推导出细枝末节。
从薄读到厚:写上自己的心得、灵感、其他书对同样问题的补充、同一个知识的其他应用等等,添加到主干上。

亮点——令人拍案叫绝的语句或者让人眼前一亮的事例

作者提出的“强力研读法”就是对这两者的综合作用。它的前提是“一本书读两遍”: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培养语感和逻辑感觉,不要追求读得快,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第二遍是在读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不要每个字都读,略过例子,要专注于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②记录书中所有的亮点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作者习惯完全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甚至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用自己的话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这个有点类似于方格笔记本的“标题区”。

总体来说就是:

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在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脉络再把故事带走。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是2016年6月读完的,《万万没想到》是今天看完的,这三本书横跨一年半的时间,都没写过简单的读后感或者正式的读书笔记,没想到被万钢的几行字串起了思维。下面就写写可以试行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浏览该书的简介或者评述,带着“我能从书里获取哪一方面的知识”这个问题,开始阅读。
2.每一章都如此:通读一遍(可慢可快视文体而定)&随便划重点——回过头再快速浏览一遍,用方格笔记本法梳理脉络(一页纸)+记录亮点和灵感(页数不限)【做法区域可以应用“整体性学习”里的拓展法】
3.全书读完后,用思维导图画出全书脉络,再根据之前记的所有东西写读书笔记

注:每一章读两遍而不是整体读两遍,是因为我个人读完一遍书就不愿意看第二回,而且会全忘掉捡起来太难。有能力的人还是按照万钢的方法来比较好。

(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朕性喜读书,颇及其趣,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不管是什么样的阅读技巧,或者做笔记的方法,可能兴趣是坚持阅读的最大动力吧,借宋太祖的这番话自勉,不要再把读书当作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要快乐地读书,争取做到“开卷有益,不以为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