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小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5160/f89be0817bee6eeb.jpg)
北京的春天对我来说实在难熬,并没有百花齐放的欣喜感,冬天里总想着春天到了,就好了,漂亮的花裙子,绿色的草地桃色的花、唯美的照片;然而,现实的春天,雾霾里总伴有几天沙尘暴,或是一场七八级大风亦或是一次带有泥沙味的春雨,换来三两天爽朗朗的蓝天白云;当然这样的好天气杨絮就该出来凑热闹了,每个出门的人都佩戴一个口罩,像我这样容易过敏的,口罩眼镜帽子必不可少,将自己包裹住,这个样子总让我想起契诃夫笔下那个《装在套子里的人》;黯然伤神,仿佛春天是一场骗局;好吧,心里又开始默念,夏天快来吧,我知道的,对于夏天强烈的紫外线我又会期望秋天的到来,就这样在每个季节里都把期许给予在下一个季节,最终每个季节都过得如此凌乱。
窗外和煦的阳光,楼下下象棋的大叔大爷们传来一阵阵厚实的笑声,春日的微风总飘着一朵杨絮;屋里悠扬的琴曲,普洱混着百合的香气,还有几株半个月没有浇水的绿萝,屋里实在乱得不像话,我却丝毫没有打算整理的想法;我已经两天没有出门了,所以连同自己也懒得打理。然而我却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不到六点就自然醒的生物钟,跑步吧,空气太差,索性在家里自己练瑜伽,半小时后洗漱吃早餐,开始看书,我将自己泡在书里整整两天,看完两本,书真是个好东西啊,在心里感叹,它可以让我完成沉浸于其中,却又很清醒。
1786年,歌德去了意大利,在《意大利之旅》中,他写道:“在汹涌拥挤而不断前行的人海中晃荡,是一种奇特而孤独的经验,所有人都汇入这一条江河中,但每个人却都极力地想找出自己的出路,在人群之中,在躁动不安的氛围里,我第一次感到平静与自我,街上越是嘈杂和喧闹,我就越是安然自得”。我喜欢在喧闹的场所里看书,起初也奇怪自己为什么在那样的环境下居然可以看进去,直到我看到这段文字,在躁动的人群中,书为我打开了另一个出路。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学生家长写的文章,讲的是她在接送孩子途中等红绿灯时翻看书,每次都是短短的60秒,不知不觉中,在这样的情景下书看完了。文章不长,看完后我很受益。
现代人没有了手机就如同裸体在闲逛,脆弱得不得了;打开手机,每一个APP都在用各种办法吸引人的眼睛来赚取用户的时间以获得更多的流量。对社交网络的痴迷,并不是窥阴癖对他人隐私的好奇,而是“请不要让我消失”的焦虑。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不再属于自己,所有的消费、生活用品都依托于一个个互相关联的链接,最后统一到一个账号上。一个人的言论、想法、生活轨迹必须定期曝光在社交网络上,接受众人的审阅和审查。仿佛不愿意在社交网络上暴露自己,就会“被消失”,永远地丧失了发声的机会,消失于表达的深渊中。
那是一个修饰过的世界,似洁白的象牙塔,是根据个人的爱好来建造的,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人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久而久之,我都开始怀疑那个我是否真实,是否经过修饰;当收到一堆的赞美和夸耀时,我甚至会怀疑这夸赞背后的真实度;这让我渐渐不太愿意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那种“求关注”的心理产生鄙夷。
一直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自律的人,偶尔的懒散沉迷社交网络,此后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朋友安慰中总说“偶尔放松一下呀,别对自己太苛刻”,很多人认为“自律”是自我压抑的结果,“存天理,灭人欲”,活生生把自己变成一个苦行僧。但其实自律不是压抑之后的被动选择,而是个体意识主动选择。自律的人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外界标准的冲突,然后开始主动调整自己。最让我佩服的是自律性很强的人,人都是管别人容易,管自己难,自律的人是有多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管理好自己。对自己下狠心,还有什么不成。看书如此,练琴如此,锻炼如此,人生亦如此;改变并不难,换个心境,转个身段,人就软软地就势生存、随波逐流了。自律、坚持是最困难的,因为那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执拗,而是无数次自我动摇、怀疑、否定和否定之后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