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书法艺术与美

书画品鉴之三——意味深长

2021-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才是龙卷风

书画品味,品的韵味、意味而已。韵味已经谈过,下面说说意味。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意味是什么?

我对“意”作广义的理解,包括具象中的美意(求美)、意象中的情意(求善)、抽象中的理意(求真)

这种认识,脱胎于王昌龄的“诗境说”。美意、情意、理意对应王昌龄所说物境、情境、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出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此是说诗,实通于书画,特别是中国传统画。中国画引人入胜的地方不外景美、情善、理真,中国画要发掘的就是美意、情意、理意。说到底,所有的艺术无不是围绕真、善、美而存在。

这种认识,也吻合于李泽厚的“三层说”。李泽厚将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层面:形式层、形象层、意味层。我认为,形式层(具象)在于感知物象之美,发现美意;形象层(意象)在于因境生情,感受情欲之善,发掘情意;意味层(抽象)在于洞察物理,体味生命,发明生生之道的理意。

美意,指物象之美。情意,说的是因境生情,情境交融。都好理解。理意是什么?

罗丹认为真正艺者具有洞烛自然奥秘的慧眼,强调“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

歌德说:“艺术并非直接摹仿人凭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是要追溯到自然所由组成的以及作为它的活动依据的那种理性的东西。”从此可见,艺术要显出事物的特征,也就是说它应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必然规律,显出它们的理性。

这就是理意,中国传统叫物之自性,即生生之道的真意。

意味与意境,一而二,二而一,欣赏时是意味,创作时是意境。

意境如何而来?王国维说“必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我总结为要用眼发现、用情体会、用心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发掘造物的美意、情意、理意。有所发现,有所体会,有所感悟,表现在作品中,才能引人向往,令人沉迷,发人感触。

意味和韵味,均可视为兴味,能引人兴趣,发人深思。

意味有时被称为意趣,趣与味,有同义的一面。生趣、美趣、情趣、理趣(真趣)也都是艺术的追求,林散之说“书画同源,理无二致,……以作画之理写字,以写字之法作画,互为影响,以畅其机趣”,追求这个“趣”。

趣与味,也有不同的一面。陈继儒 《小窗幽记》中说:“人之交友,不出趣味两字,有以趣胜者,有以味胜者。然宁饶于味,而无饶于趣。”这个可以适用于书画。趣表浅,味深沉,书画可以追求趣,但更高的是追求味。

气韵、意味,首先俱离不开主体——我,我之郁气而成韵,我之措意而成味。但进而追求的是无我,由有我之境开拓而为无我之境,是传统书画的追求。无我之境是瞬间的永恒,是有限中的无限,是主体向宇宙的掘进,是生命万物融化于宇宙之中,是佛家所言的真现量。意境理论从古至今有相当繁杂的传承、发展,一言难尽。古人概叹:此中真意,难于外人道。

书画品鉴是一个复杂的、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上面的认识,只是一种提示。“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全靠经验积累,靠综合修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