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试前要不要联系导师?这5大攻略帮你搞定导师
每次考研复试后,网上总是哀嚎声一片。不少同学抱怨:考前没有联系导师,复试是和导师的唯一一次交流,被刷,感觉被黑了。
报考一个合适的导师的重要性,小查查就不再赘述。接下来直奔主题,来点干货。
一、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
小查查以为好的导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
有同行认可的学术能力:本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过 SCI 文章;
-
有一定的科研经费;
-
有稳定的试验场地:不一定是科室的,但是必须有,做实验得有地儿和设备;
-
人品:做事必须有底线:比如不会逼迫学生造假、抄袭;不拿学生的血汗做人情;
-
把学生用得扎实的导师:能扛得住你就选,在 TA 那儿你成长得会比较快。
二、如何初步确定目标导师?
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
根据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确定行业里面的大神;或者是结合自己的成绩,确定好所能考取的院校圈定意向导师;
-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大致的导师群体:比如未来的导师可能属于某个学会。以材料物理为例,在行业的学会其实是可以了解到一些意向导师的信息的;
-
可以在各学会的官方杂志上了解到最新的学会委员会组成,以及编委会的组成,大体可以体现学术实力;
-
学会的年会:在这里可以听很多大博导的讲座,实地了解其科研方向。能连续多年就某一个题目做大会报告的,一般有较为明确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专业排名,对于临床的学生判断具体医院的专业实力有帮助;
-
文献检索;
-
通过认识的人打听。
三、如何联系导师?
通过以上几步,基本可以确定报考的导师,下一步就该联系导师了。
联系导师的方式大比拼:
-
电话联系:简单粗暴!不过,问题在于如何确定打电话的时候导师方便接?图片信息怎么传递给导师?
-
短信:短短 70 字,你怎么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如何保证你的短信不会被其他短信淹没?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用短信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
-
会议期间约见导师,到单位拜访导师:如果有得力的人介绍,又对自己的口才有自信,那就大胆去吧!但注意,切不可在没有征得导师的同意前强行前往,否则后果可能适得其反;
-
电子邮件是最为稳妥、有效的联系方式:零成本、快捷、正式、联系方式容易获得;
-
特殊的联系方式:如果举行学术会议,导师来做报告,按国内的常规,会务组负责接送。确实想和导师见面,就积极加入会务组,主动请缨去接导师——在来回机场及酒店的路上,一般至少四十分钟,可以很好地交谈。只有你们俩,没有干扰,导师无处可逃!当然不建议用太涉及个人隐私的方式去取得联系,比如加是私人微信,私人QQ类的。
四、如何具体联系导师?
-
联系导师的时机:任何时候都可以打听导师的情况,需要表达要报考的意思,但正式的联系应在导师所在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公布后——确定自己有资格报考、确定导师招生之后再联系最为稳妥;
-
联系导师的方式:可以请硕导或其他老师帮忙介绍,但自己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个人以为以电子邮件联系最为稳妥;
-
邮件的内容包括:
邮件标题一定要明确,不可不写或者是随便写。
cover letter + 附件的形式
cover letter 里着重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已有成果,表达自己读书的愿望即可,要简洁,重点突出:你是谁、你有什么能力和意愿、做过什么事情、为什么要报考该导师,这四个方面;
附件包含:个人完整简历,文章附件,其它展示自己能力的附件; -
邮件内容的禁忌:不知所云、在邮件中向导师要考试题或者要求导师划重点。
五、联系后,如何判断该导师是否适合报考?
-
如果有推荐+见面,一般会有机会,没有机会也会明确告知;
-
不回邮件的一般不要报考,因为:
可能导师没有查收邮件的习惯,这个不好;
对招生漠不关心,即使报考成功,恐怕也很难受到重视;
TA 已经有中意人选,你没有机会了。但 TA 不打算在邮件中拒绝你进而留下口实; -
「欢迎报考」之类的通稿式回答,一般作为备选;
-
能够谈及细节(特别是招生考试的细节)以及考取后相关事务的(如实验、就业)等的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