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高一1班 李皓扬 13号
世人皆说曹操乃一世奸雄,颇有“尊刘抑曹”之意。可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性格特点,一个“奸”字却不能概括尽他的形象,更应有着“雄”的雄韬伟略。其正与邪间独特的两面性在书中显得十分独特。
(一)“雄”之正
(1)求贤若渴、爱惜英才:曹操极其重视才人的网罗,其麾下能力过人的文臣武将可谓数不胜数。文有荀攸、郭嘉、程昱,武有张辽、许褚、夏侯惇。在曹操与其手下一众将领的谋策、厮杀下,才逐步的建立了自己的实力,最终统一北方。曹操的爱才,在书中也有具体体现。官渡之战,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靠曹操,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曹操面对投诚自己的谋士如此真诚,是其惜才的真实表现。
(2)机智、身先士卒:身为军队之首,曹操的智慧也是过人。书中魏军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总有曹操的决策或者谋略,使战役得以取胜。其身先士卒的精神更是让人佩服。曹军大败于潼关时,曹操直叩上前,大败之时,曹操断然割须弃袍,避过了马超的追杀。这种不畏生死的精神让曹军将士们饱受激励。连己方的主帅都如此战斗,将士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拼死作战呢?
(3)勇敢无畏、知难而进。汉朝没落,正是群雄逐鹿之时。曹操率兵杀出重围,不断地面对战争,最终才能雄霸一方。在董卓权盛时,众人束手无策,是曹操制定了刺杀董卓之计又亲自执行。失败后的曹操得以逃脱,又召集义兵讨伐董卓。不畏惧失败,不断地向更高成就发起冲击,是曹操一贯的作风。 (二)“奸”之邪
(1)生性多疑、利己为首:从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曹操的准则。“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投奔至吕伯奢庄上,吕杀猪款待。曹操听闻有磨刀声,起了疑人之心。又听人语:“傅而杀之,何如?”操惊疑之下杀了八口人。在发觉杀了无辜之人后,狠心又杀了吕伯奢。这种昧良心的行径着实引人侧目。
(2)野心勃勃、生性狡猾:操幼时就表现出极深的心计。曹操的叔父见操游荡无度,曾经发怒而向其父诉状。操见叔父来时,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见状言于曹嵩,曹嵩来视曹操。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这足见曹操心机颇深。而其庞大的野心,在与刘备煮酒时自称天下英雄,更是表露无疑。 综上,曹操既有着一世枭雄的正面形象,也有着阴险狡诈的小人一面。在群雄并起的汉末名震一方称霸北方,曹操确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