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历史长河——与《伪满洲国》的十年之期
初读《伪满洲国》是在10年前,2008年前后的大学校园,当时被其中的细节和文字触动,心情久久不能平复。10年后,这部作品能够再版,当下的读书环境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好的文字, 仍旧能够直击心灵。 ——是为记。
写在十年前——
给历史以舞台,便让一串串冰冷的数字鲜活起来。
给历史以舞台,文史交融,收获的将是惊天动地的交响。
很多文字,在阅读的当时,仅被我们当做文字存在;很多数字,在查阅的当时,仅仅是一串无声无息的数字。而将二者相融,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一幕幕别离、生死、苦难历程便会纷呈上演。用文学的敏感,触碰历史的深沉,是作家迟子建的尝试和对自己的挑战。很多人尝试着将历史演绎成娱乐性话题,却被严酷的历史泼了冷水,因为历史是事实不容得谁歪曲的八卦琐事。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日子一天天的流逝,如同手中翻动的书页,一页便是一则故事,讲故事是文学的职责,只不过太多的名堂冠之于历史,改变了其原本的摸样。
历史与文学本身一体而生。读《史记》,我们能体会到文学魅力的闪现;读《诗经》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光辉,字里行间的文字向我们诉说着当时的社会风貌;读希罗多德的《历史》我们就好像走在美丽的地中海沙滩,静享着那碧水蓝天的风华,瞻揽着古典文化的浮沉。
当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发展确切说是政治需要将历史同文学硬生生的剥离,带着血腥的沉吟和呐喊,多少文字飘飞在水火风尘之中。历史成为治政之鉴,文学成为清流之享,虽然有盛唐之时的文史并茂,魏晋时期的清闲雅士,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曲赋,但至今的反应,叙及历史,便板上钉钉的“正史”记录。皇帝今朝事务,国家大事记,除却一两个因疫病,暴乱而走进“正史”的平民百姓,有谁能够从中描画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画卷?
是文学,《红楼梦》向我们呈现当时贵族生活的千姿百态;《儒林外史》向我们诉说着知识分子的酸甜苦辣咸;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如杜甫、李白、王维等,用简短的文字,吐纳一个时代的欢喜悲忧。时间的长河将文学幻化成历史,而永不停歇的灵动文字,亦可以将一段沉寂的历史唤醒,再现一段“故事”,再现一段往事,再现一段历史,故事中弥撒着一种情愫,往事中悠然显现着情感的变迁。
读迟子建,是需要带着一种心境去读的。她的文字也教会了我们一种心境:豁达,开朗与感恩万物。我不敢说,我读懂了迟子,但迟子的文字让我懂得了很多。她的大多数作品与故乡以及她生活的环境有关,带着东北的冷冽与冰雪的飘扬。她用她的温情将这冷冽融化,将热腾腾的文字呈现给我们,虽然这热腾腾的文字中有对生活的失望与怀疑,但大多数的温情将失望驱散,即便驱散不尽又怎样?生活本不就是失望与希望的交替上演。
将历史的灾难呈现是迟子献给读者的身心盛宴。读历史,大家往往会喜好海晏河清的平和景象,喜欢欢腾盛世的豪爽与通达,而羞于提及仿佛给历史抹了黑的纷乱或者灾难。然而,你念或不念,灾难都将是滚滚长河中的一份子,挥之不去。《白雪乌鸦》与《伪满洲国》:前者叙及的是瘟疫对人类的涂毒;后者讲的是人与人之间,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戕害。或许,没有谁的挖掘与复原,那一串串长长的数字,没有姓氏标志的数字只是数字,;没有感情的数字难以诉说人类曾经历经的大悲恨。人们的苦痛也一如沉睡的尸骨般永没烟尘。在文字的灵性环绕中,在迟子不辍的笔耕下,一个个数字如干涸的植株获得水源版焕发了生命,活生生的经历着人间事故的鲜活生命。我们都知道,重塑灾难先是对作者身心的摧残,因为她一个人要尝遍涉及到的所有人物的苦难。病痛,是通过作者的笔回归后的病痛,首先笞打的便是作者的心灵。
2019.1.1新年分享会在《白雪乌鸦》中,迟子给我们呈现的有疫病掳去生命时的无奈与痛惜,但贯穿全文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有一丝希望在那里,希望如茫茫海洋中的导航灯一样指引着前进的路。通过迟子复原的图,我们看到二十世纪之初的疫病给傅家甸这个小群体带来的巨大伤害,通过这个小群体扩而大之是对数百万人的伤害,是那样的真实而又沉重。
相对于非人为因素如疫病给人类造成的创伤,同类间的屠戮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刀起剑落,枪响炮鸣,分割了多少完整的家庭,埋下了多少家仇国恨。这一切都是因利益而生,因权谋而生。由一己的自私扩展至一国的自私,隆隆的战争机器开动之时,也成为人类血肉横飞之时。我们难以忘记我们屈辱的受侵略的历史,而其中最为沉重的便是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的日本侵华史。我们习惯上讲所谓的八年抗战,是从三七年日本进军华北,全面侵华开始的。在这之前,日本已在我丰饶富腴的东北国土祸害了六年有余。六年中,抢我资源,掳我百姓,灭我文化,这种戕害似乎很少有人提及,唯有生活在当地的老百姓感触颇深,日本侵华对我国整体伤害太大,以至于我们忽视了这个最先受到伤害的地方。是《伪满洲国》,恢复了这段记忆,通过一家子的生活状态以及外延上的亲戚邻里的状况,重塑了这段记忆。压抑的生活状态下是人们有条不紊的继续求生。酒店依然开张,弹棉花的依旧继续,仿佛外来的入侵和压迫并没有化成蚀骨的恨,而是在其应有的位置上存在着。
这两本书,重塑了各自的一段历史,鲜活了一串文字,或许在史料的处理上,作者的技艺不如专业学者那样如火纯青,但她却用文字的朴实,纯美历练了一段历史,让数字回归人体,在人的世界中品味苦难带来的别样的感动。
苦难,或许是天使因为顽皮而遗留在人间的因子,正如迟子所说:“上帝在聆听赞美诗的时候,过于飘然,打起了盹,不顾人间的生死。”
上帝忘却了,历史却不容忘却,让文学唤醒他吧。
第一次阅读后记。
《伪满洲国》再版暨《重返历史之河》新年分享会感言
在现场聆听了迟子对本书的创作谈后,对书本身的理解更透彻了一步。繁冗的历史因为种种缘故丢掉了太多的细节,而很多细节正是历史的血肉,可惜是,我们看到的从来都是修饰后的历史,华丽而不实。还好,文学毫不犹豫的扛起了这个责任。迟子用文学之笔,为我们撩开历史的窗帘,让我们看到一段有血有肉有苦痛有哀伤同样也有温情有希望的民间过往。迟子让我们看到,无论大时代的车轮如果的碾压,坚强的老百姓生活仍旧昂扬向前,甚至说没有啥改变。好似政治权谋是上层的游戏,但有时候荼毒的却仍旧是普罗大众。
在返回所在城市的列车上,我重新翻开了这本十年前认真读过的书。十年之会,时过境迁,读一本书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好在,顺利进入其中,随着迟子的笔触在她构建的世界里徜徉。文学的世界没有阶级对立的好坏,仅仅是内心最本真的善恶,我们在其中看到了最底层百姓对生的渴望,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大时代下发生的一切的无奈直到漠视。甚至对大人物如溥仪和婉容的描写,甚至对川岛芳子的描写都不是传统的扑克脸,而是立体的文学形象,历史后退,文学登场后,人的形象就高大起来,而只有人,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但生活在当下的人,却深深的忽视了这一点。
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万古长河,其中蕴含千万涓涓细流,文学的作用就是把细流放大,让我们看到其中游弋的生灵。《伪满洲国》让我们重返历史现场,看到万千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作者把历史的波澜放入生活的细节,让读者去听到它的浪拍岸。
2019年1月2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