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倜傥、书艺超群、晚年有悔的大令王献之凭什么迷倒后人?(2)
<small>文/安祥</small>
3. 那些传世的大令书法
当然,大令王献之流传下来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些,作为喜欢书法的你,都是应该知道的。
<small> 《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硬黄纸,唐摹本。属行楷书,3行,30字。纵26厘米、横11厘米,现存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是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small>
<small>《东山松帖》,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传为米芾摹本。此帖也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small>
<small>上面三幅图片是《鹅群帖》,行草书。共8行,50字。此传为北宋米芾临本。刻入《淳化阁帖》</small> <small>《新妇地黄汤帖》(简称《地黄汤》),唐人摹本。纵25.3厘米、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small> <small>《十二月割帖》,也是王大令“一笔书”的代表作,纵25cm,横14.7cm。据传,此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为黄麻纸本,是米芾以书画宝玩向苏激换来的。</small>王献之书法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里?
作为后代的学书者,对二王的顶礼膜拜,至今没有停止过,可见二王的影响力有多麽大。那么从王献之的角度看,他书法的独特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呢?小编不才,特说几点:
1. 王大令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巨大,看看下面这些书法巨人,你就知道了
前面说过,王献之在其父过世之后,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影响时期,跨度长达一个半世纪,也就是150年左右。
这段时间里,学他的书家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属羊欣(王献之的外舅)。王欣与邱道护一样,同受王献之的笔法,而尤得王献之的亲传。当时甚至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说法,就是说你对二王的书法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就算拿到的是羊欣的作品也不冤枉,可见学王献之的羊欣书法已经到了何等程度。还有更多书家如薄绍之、谢灵运、孔琳、邱道护、齐高帝萧道成、萧思活、范晔等等,也都从小王的书法中学得一二。当然,也正是由于羊欣等人书艺独步于王献之之后,传授门徒,从而也使王献之的影响更为扩大。
即使是在唐代李世民推大王、贬小王的时代,唐人学小王的仍然有很多。尤其是学草书的,无不以学王大令为时髦。
比如欧阳询的真、行就是既学大王,又学小王,而别具风貌、自成—体;虞世南和其他一些书家也学王献之,张怀瓘说:“虞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王绍宗,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二王。”;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五代以后,杨凝式兼学“二王”,而学习王献之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宋代米芾甚至认为小王胜过大王,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可见,米芾对王献之的服膺可谓到了心悦诚服的程度,他的书法也有很多取法王献之,我们上面看到的很多作品,不少就出自米芾的临摹。
黄庭坚也大赞“大令草入神品”。元明清以来学小王书法而成就卓著者更有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以及清代的王铎等等,不胜枚举。
2. 其实真正感染我的是他那种“自我为我”、大胆突破的创新精神
王献之风流倜傥,超然于世俗之外。而在书法方面,他也并没有完全只步老子后尘,却刻意求新,追求“我自为我”、“自有我在”的超凡境界。他甚至还一度劝说老子向他学习呢[2],实在是太有性格了。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王献之的超迈才气和迷倒后人的品行。
他在自己的书学道路上,并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与大王并驾齐驱的艺术地位。我们也因此可以明白,王献之对于传统的书体是经过认真、深刻的研究和用心探索的(那么多有关他学书的传说故事不是盖的!)。换言之,没有对前人的深入体察和长期用心浸染所形成的书学思想和高超书艺,后面的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本。
注2:张怀瓘《书议》记载了王献之对其父说的话:“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大体的意思是说:章草字字独立未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动感。在经过自己深入的研究和探求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以找到突破“往法”,建议父亲大人也应当“改体”。
前文提过关于“内擫”、“外拓”的笔法。王献之用笔“外拓”,完全与其父的“内擫”相反,可以说,这也是他挣脱“家学”的束缚,大胆摆脱大王阴影的方法体现。由于王献之的“外拓”法更多地吸取篆书的特征,使得他的用笔线条更加生动自然、轻松优雅,从美学角度看,具有宽绰舒展、典雅大方、爽利劲健的美学特征。
可以这样说,王献之在勤奋研习前人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进取,与大王一样,分别开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意境和审美情趣,具有堪称典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只可惜,天妒英才。王大令在四十三岁时,就过早病卒。否则他在书艺上的成就定当令人更为期待。虽如此,他也已将自己的天赋才华、独特风貌、书学思想、人生感悟等等,一一融入了他的书法作品中,在中国渊源流长的书法长河中留下了自己不朽的名声。
<small>...未完待续...</small>点击这里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