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头上的牙痕》背后

2022-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路福
网图侵删

早上醒来,继续读《小先生》之《笔头上的牙痕》。这次依然是以一个学生为主线,只不过目光不再是失学儿童,而是一名长期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这个父母双亡的留守儿童的故事,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

这是一个脚上戴着银镯的男孩,虽离家很近,却愿意吃学校的食堂。学生们说他家有钱,父母常年在外面做生意,他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

他平时不善于说话,有点冷。即使笑也像昙花一现,像个小老头。他零花钱多,有一次,在为因困难而辍学的学生捐款活动中,他捐了个全校最高数——五十元。他还会唱歌——唱流行歌曲,原因是他家有卡拉OK。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做水上运输生意的父母,双双船毁人亡。老师去上他家送捐款时,他在对奶奶大吼。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一声不吭,泪水直往下落。

后来他没有要捐款,穿着贴了一张白橡皮膏药的“孝鞋”来上学。似乎他的性格没有变化,但细心的老师发现,他的铅笔盒里,全是有着牙咬凹痕的铅笔头。

这篇文章通篇都是“他”,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个男孩的名字,我认为不是不想说,是不忍。或者说这不是个例,这里的“他”,代表了很多与他相似的同伴。

我做过十多年的乡村小学校长,班主任不好管的调皮学生,往往就送到我的办公室来。这些学生中,除了父母离异和单亲家庭外,大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普遍特点是沉默寡言,但偶尔会有惊奇的行为,让人防不胜防。

有次学校为了迎检,新换了几块橱窗展板,不几天就有一块被尖锐的东西划了一道长痕。不换吧,很不雅观,领导来了一眼就看得见;换吧,不仅麻烦还得花钱,关键是这些钱花得没意义。我开始追查,最后班主任把一个高个男生,交给了我。

我问这是不是你干的,他不吭气,显然是默认。再问为什么这么干,他就低下头。然后就是“三脚也踢不出个屁”,让我废了两个多小时的唇舌,他硬是没变过一下站的姿势。放学的音乐响了,我感到特别沮丧,让他下午叫家长来。

万万没想到,他下午叫过来的家长,竟然是他的邻居。开始时我不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我就认定是他妈妈。我把孩子在学校的事情说完,她爽快地答应付更换展板的全部费用,我就让他回教室上课。我也了解到,这个孩子平时在班里除了不爱说话,表现还不错。

孩子走后,我便和家长闲聊。她说是他邻家,他父母在省城开了个火锅店,店里生意兴隆,舍得给孩子零花钱,但却常年不回来。奶奶对孩子很溺爱,但孩子就是闷,从不主动和其他的孩子玩。这次中午跑到她家,也是憋了半天,才让她听明白。

我问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去,她说门面租金很贵,没有他住的地方。我说十多岁的孩子,正是心智特别柔弱的时期,如果缺失了父母的呵护,会给孩子以后的人生留下阴影。父母想赚钱可以理解,但在关键的阶段放弃对孩子的关爱,一旦造成伤害,即使赚了再多的钱,也没有了一点意义。毕竟,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从来都不是钱能买到的。

这些天,核酸检测阳性的人,始终没有断过,也就意味着封控不可能很快结束。昨天视频聊天,朋友们开始忍受不了这种孤独。我想,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说,任何人的陪伴都代替不了父母。让十多岁的孩子去独自承受长期见不到父母的内心孤独,也确实需要钢铁炼成的心肠。

那个脚上戴银镯的男孩,在父母双亡后对奶奶大吼,作者没有介绍原委,我想也是埋怨和后悔。天下的钱随时都可以再赚,可亲子之间陪伴的时间,却是一把握不住的沙。就像这个父母开火锅店的孩子,几年也见不了父母一面,这和有没有父母,有什么分别?

但愿这个咬铅笔头的孩子,以后永远也不要出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