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与今之人

2022-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昊哲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这是出自《孟子》中的一段话。在这其中,可以看到今之人与古之人的不同之处。从原文就可以看到“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那么这里的“人爵”和“天爵”分别指的什么呢?爵就是爵位的意思,“天爵”可以理解为“天给的”爵位,或者说是我们的本心。而“人爵”可以说是“人给的”爵位,也就是功名俸禄。如果按照四层次思考的话,“天爵”就是最高的道德层次,而“人爵”则是下边的理性,心理,本能。

孟子进一步说,古之人修“天爵”,“人爵”只是附带的。也就是当我们修自己的本性的时候,将可能性的善转化成必然性,“人爵”就有可能会来到。之所以是有可能,是因为“人爵”还有跟外部环境有关。但是当“人爵”不能实现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去修“人爵”,也不能为了修“人爵”而舍掉“天爵”。但是今之人会为了人绝而去修“天爵”,一旦“人爵”达到了就不管“天爵”,也就是修其本性是为了做官,或者说是在理性层面上去修其本性。

“天爵”和“人爵”也很像另一对关系,“大体”和“小体”。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这里公都子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但是还会呈现出君子和小人?孟子回答就是因为大人修其“大体”,而小人修其“小体”。公都子的第二个疑问就是,这里的“大体”和“小体”又是什么呢?

“大体”是修自己德行层面的本性,而“小体”则是按照德行以下行事。大人修的“大体”,就是人德本性,我们擦亮本性,让本性展现出光亮来,不要被遮蔽,这就是在修“大体”。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的本能,被污染的理性行事,那么本性就会被遮蔽,就会展现出恶的一面,这也就是修其“小体”,成为了小人,

“大体”和“小体”,还很像另一对关系,“大”和“小”。

孟子把人躯体的不同区域分成了“大”和“小”,以作类比。大的区域就是人的身体中重要的部分,比如脑子。而小的,则是身体中不那么重要的部分,比如手指头。孟子说一个人如果保养大的部分,这就是大人,如果保养小的部分,就是小人。

这个“大”和“小”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大”指的是指身体中重要的部分,而“小”指的就是不重要的。第二层是:“大”代表着修炼仁心,擦亮仁心,扩而充之,而“小”则意味着把仁心放失了。

其实“天爵”,“人爵”;“大体”,“小体”;“大”,“小”;都是一对对的关系,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修炼“天爵”,“大体”,“大”上边,而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到“人爵”,“小体”,“小”上边。这并不意味着后者不重要,而是相比起来,所有的后者的背后都要站着前者。不可以为了理性而去追逐理性,如果背后没有了那个义,那么就会出现不择手段的理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让仁心,让本性中的善不被遮蔽,不断被擦亮的原因。

在如今的人,很多时候都在追求理性,追求利益,追求分数。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追求这些背后是否站着的是义。这当然不是说理性不重要,而是那个义更重要。一切事物在与义想佐的时候,都要舍去,这也是上次我们讲到的舍生取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