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电影不设防

音乐天才“月犬”:流浪在纽约街头的“扫地僧”

2018-12-07  本文已影响26人  aa5452511511

上世纪四十年代,纽约市中心的第六大道出现了这样一位盲人,满脸髭须,长发及肩杂乱。在那个留长发视为异类的年代,这个全年站在街头固定位置的盲人,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他在纽约街头一站就站了二十五年,如果后来不是被邀请到欧洲演出,他可能在这里站一辈子。这二十五年里,他如同帝国大厦一样,成为了纽约市的“地标”,众多旅游手册上都会出现“月犬”这个名字,俨然成为了一个景点。

人们对这个怪人少不了调侃,“维京人”(八世纪到十一世纪的北欧海盗)、“耶稣”是给他起的外号。但他信仰北欧神话,所以对“耶稣”找个称谓十分不满,宁愿人们称呼他为“维京人”。而他本人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月犬”,来自于他童年时候的宠物昵称。

站在街头一言不发

他时常笔直地站在街头,戴着斗篷和尖角皮帽,拿着长矛,一言不发,一站就站八个小时,全年无休。有时候他会低头拿挂在脖子上的空心麋鹿角,喝一口酒,然后继续站着。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盲人整天在黑暗中听着路边车来人往的声音,是多么神奇的感觉。

他也会忽然兴起,打鼓、唱歌、出售诗集和乐谱,有人过来聊天,他会说一些人生感悟。说起他的来历,他总称“斯萨堪”(实际上是“堪萨斯”)。

周围游客、路人对这个装扮古怪的男子经常取乐,但殊不知,此人是一个举世闻名的严肃音乐家。

朱莉-安德鲁斯唱过他的歌曲,曾与兰尼-布鲁斯合作演出,马龙-白兰度是他的好友……

​意外失明

“月犬”本名叫做路易斯-托马斯-哈丁,1916年出身于一个爱好文艺的宗教家庭。父母本身就喜欢音乐,所以打小为他埋下了音乐种子。

后来在耕作时,哈丁意外失明,这个时候他发现唯有音乐能够给他力量。读大学的时候,更是立志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曲家。

毕业以后,哈丁身无分文,决定搬到纽约寻找机会,从此开始了他的街头生涯。

将古怪行径发扬光大

哈丁路边的奇特装扮以及对音乐的追求,很快引起了音乐界的关注。一家小型的独立唱片公司SMC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些单曲和迷你专辑,而当时像伯恩斯坦这样的音乐大家都邀请他到卡内基音乐大厅对交响乐团观摩指导。

许多人都愿意帮他一把,但前提是脱掉他那一身怪异服装,离开街头回归到正常生活当中。哈丁要把古怪行径发扬光大,拒绝了这项建议。

闲暇时,他还打造了许多乐器——各类琴和鼓,时常在街头表演,引起一众人的围观。

缔造摇滚乐

五十年代时,哈丁的音乐已经享誉美国音乐界。当时的大牌DJ弗里德尤十分喜欢哈丁的音乐,他将自己的节目改名为“月犬屋”,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月犬王”,更举办了“月犬加冕舞会”。

乐迷和音乐家古德曼看不惯弗里德利用哈丁捞钱的行径,帮助哈丁将弗里德告上法庭。自那以后,弗里德不得用“月犬”二字从事牟利行为,他不得不将自己的节目“月犬屋”改为“摇滚乐秀”。就是这么神奇,“摇滚乐”诞生了。如果当年没有告哈丁的话,现在应该叫“月犬乐”了吧。

安家落户

在七十年代时,哈丁被邀请到欧洲表演。他在德国搭便车的时候,有一位24岁的考古专业女学生伊隆娜-桑墨因为对他早有听闻,见到真人后立刻喜欢上了他,邀请他去自己家做客。从住几天到后来住了25年,这个女生成功说服了哈丁,并成为他得力助手。

自那以后,哈丁在德国落户,用大量的时间创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美国版扫地僧

有人说哈丁是怪人,我倒不觉着。他是一个不落世俗的艺术家,对名利和享受没什么欲望,只想着生活和音乐。我们生活在世俗里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时常感慨人生,在我看来,对人生体会最深的应该是哈丁吧。

就像是一棵大树,终日屹立在那里,任凭风吹日晒,它都岿巍不动。大概唯有如此,才能领会生命的真谛,才配得上感慨人生。

有句话叫做“真人不露相”,《天龙八部》里面有一个深藏的高手扫地僧,在我看来,哈丁是美国版的“扫地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