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练字&书法书法或写字

赵孟頫这件晚年力作,毫无妩媚之姿,全是铮铮骨力

2020-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燕京书画院

关注我们,精彩内容明天继续!

《为窿教禅师寺石室长老疏》这幅作品,是赵孟頫晚年为当时隆教寺的主持祖瑛和尚所书,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根据我测量的大小,正文部分的字平均在6cm大小,这种尺寸的字,属于大字行书,在赵孟頫的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

这卷作品书于至治元年,第二年也就是至治二年赵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作为赵孟頫最后的作品之一,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王羲之的双钩摹本《何如帖》,对比着看看赵孟頫这位王羲之铁粉,在临终前达到了王羲之多少骨力与韵味。

(本文的图片都是大图,可以点击查看原图,且都附了释文方便大家学习)

最初,赵孟頫学的是高宗和智永和尚,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赵孟頫也临摹过,古拙雅致平正严谨,写的很是从容。虽然也是二王一脉,但还不是直接接触二王。

后来赵孟頫在吴兴得到《淳化阁帖》,对二王产生极大兴趣。后面演变到认为学习书法就应该以二王为本,认为王義之书法"圆转如珠,瘦不露筋",赵孟頫给王羲之打call,认为王的字是"尽善尽美者"。

进入中年后,从赵孟頫《洛神赋》、《吴兴赋》等作品,都能看出赵孟頫的风格还是与前期学智永时期,并没有太大变化。

但是用笔上表现的更为娴熟,结体也以工稳端庄为主,点画之间的顾盼关系,运笔的牵丝题按关系,处理的更加得心应手自然流畅。

到了晚年,看这幅《为窿教禅师寺石室长老疏》,真的做到了人书俱老。用笔上刚健挺拔,原来的妩媚之态已经慢慢蜕变成了苍劲之势。书风较之以前更加老辣,也多了几分因字因势的变化。

这幅作品整体是行书,但是信笔书写,方圆并用,行书、真书、草书转承非常自然,无拘无束张弛有度。

《为窿教禅师寺石室长老疏》,虽然是临终前书写,但是一点都看不出垂垂老矣的衰败气象,反而骨力十足。用笔纯熟,婉转如意。笔划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字形清朗,线条遒劲干脆,几近完美。

那些跟风吐槽赵孟頫字体妩媚,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作为两朝为官的经历,以人论书罢了。

这份字帖,我开始学习的时候,借《胆巴碑》为桥,转学二王行书的时候练习过,也希望它对你也有所帮助。为了让你看的清楚,我上传的都是高清图片,你可以直接下载了用手机临摹。

欢迎微信搜索"北京市中艺燕京书画院"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