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一部东方人的《理想国》
按语:《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核心经典,内容极为宽博。自汉朝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南宋。“经”本指织布过程中的纵线,引申为经常,代表着永恒的真理,在中国古代,“经”具有神圣的意义。《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发端,主导和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之久,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源头活水。
一
公元前388年,流亡十二年之久的西方大哲柏拉图,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国雅典。然而此时的雅典早已物是人非,辉煌不再。他怀着对政治的深深失望,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并在那里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国》,书中借由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由哲学王所统治的完美城邦。
无独有偶,几乎就在同时,在遥远东方的黄河流域,同样诞生了一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经典——《周礼》。只不过它命运不济,长久默默无闻,直到两百余年之后,才真正为世所知。
说起来还得多谢西汉的河间献王刘德,这位武帝的异母兄长,不爱争权夺利,唯好修学藏书。秦楚两把大火,千载斯文,丧灭殆尽。他感慨系之,不惜重金,多方搜求,无意中访得一部前所未见的奇书,名曰《周官》,行文甚古,不知何人所撰。刘德献之于朝廷,旋被纳入秘府,外界莫得观焉。
成帝年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理秘府群籍,才重又发现此书,认为出自周公之手,将其著录于《七略》。王莽居摄,图谋禅让复古,遂应刘歆之请,立《周官》为学官,并更名为《周礼》。
东汉一朝,赖刘歆门人杜子春之力,《周礼》之学大兴,一时注家蜂起,郑众、卫宏、贾逵、马融等鸿儒纷纷跻身其列。郑玄后来居上,博采众家,合注“三礼”,将《周礼》与《仪礼》、《礼记》并举,推崇备至。《周礼》由此而跃升“三礼”之首,成为儒家当之无愧的经典。
二
周公像《周礼》究竟是否出自周公之手,历来聚讼纷纭,古者信其是,今者疑其非,判若殊途。蹊跷就在于,《周礼》所呈现的社会,如此恢宏,如此精微,真实得仿佛曾经存在,又完美得根本无法实现。上溯夏商,下迄秦汉,每一个时代似乎都能隐约窥见《周礼》的影子,却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全然符合《周礼》的体制。
《周礼》原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遗憾的是冬官篇亡佚,只好另取内容相近的《考工记》以补其缺。六官即六大行政机构,由六卿统领,各有属佐,各有职司。天官掌宫廷,地官掌民政,春官掌宗族,夏官掌军事,秋官掌刑罚,冬官掌营造。
引天地四时以经纬百官,可见作者胸罗宇宙,非徒记某朝某代之事,实欲立千秋万世之法。是以诸篇起首反复开宗明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句话堪称全书之总纲,亦可谓《周礼》的顶层设计方案。
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周礼》所心仪的理想国,与柏拉图迥异,格局要广阔得多。依着作者的本意,大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志,柏拉图的城邦太过局囿,只怕难以尽情施展。
惟天为大,惟王则之。王是国之元首,拥有至尊地位和至高权力。六官皆奉王命行事,由王黜陟任免。天官之上,王有治朝之权。地官之上,王有分封之权。春官之上,王有主祭之权。夏官之上,王有统兵之权。秋官之上,王有终裁之权。冬官之上,王有兴废之权。
王者建国,首重定都。而国都的选址,则非地官大司徒不能胜任。大司徒采用的是古老的土圭之法,即立土圭以测日影。日偏南则多暑,日偏北则多寒,日偏东则多风,日偏西则多阴。只有当夏至之日,土圭四面影长皆为一尺五寸时,其位置才能称为“地中”,于此定都,则阴阳冲和,万物阜安。
土圭国都既定,乃建王城。王城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四旁各有三门。城中道路纵横,九经九纬。城外百里为郊,郊外百里为野。
王城郊设六乡,下分比、闾、族、党、州五级。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每乡计一万二千五百家,每家各出一人,组成正六军。
野设六遂,下分邻、里、酇、鄙、县五级。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每遂亦一万二千五百家,每家各出一人,组成副六军。
王城所辖区域,广袤至于千里,称为王畿,郊与野俱在王畿之内。而王畿之外,又有所谓九畿,由近及远依次是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蛮畿、夷畿、镇畿、蕃畿。每畿相距五百里,层层围绕王畿,呈辐射状均匀分布,象征诸侯拱卫王室,地方服从中央。
九畿整个《周礼》的理想国,都是如此秩序井然,无一处不合规制,无一处不合法度,精密得就像一艘庞大数万倍的舰船,而六卿所统率的百官,便如操桨使船的水手,王则是领航掌舵的舰长。要想保障舰船的平稳运行,各级船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
统计《周礼》中登场的大大小小官职,多达三百六十余种,两万四千余人,暗合周天之数。而官职的分工之细,尤令人叹为观止。且莫说六卿各掌大政,即便如用鼎、礼玉、乐悬、车骑、酒食、服饰等等琐事,也都有多人专司,丝毫不得马虎。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便是仿照《周礼》六官而设,并一直沿用至清代。吏部对应于天官,户部对应于地官,礼部对应于春官,兵部对应于夏官,刑部对应于秋官,工部对应于冬官。历代多次改制变法,也莫不以《周礼》为参照。
即使当今国务院的机构设置,也依稀可见《周礼》的遗绪,只不过职能划分更细化罢了。诸如组织部、人事部可归入天官,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可归入地官,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可归入春官,国防部可归入夏官,司法部、公安部可归入秋官,农业部、工信部、水利部等等可归入冬官。
难怪古人执意要将《周礼》的著作权奉予周公。若非有安邦济世之雄才,怎能写得出如此经天纬地之奇书?若非对典章政务了如指掌,又怎能思虑周详,宏纤毕贯,滴水不漏?
西周计时礼器或许《周礼》是周公未竟之作,故独缺冬官篇,后经递相增补,不断添加入春秋战国的史料,以致朝代不明,作者成谜,遂生出此段纷扰千年的学术公案来。
无论是否周公所作,《周礼》都足以与《理想国》东西辉映,共同照亮人类古代哲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