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的终点始终都是面对

2017-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寻一之旅

今天,有个女友给我发了几条微信:

她说,自从母亲生病住院后,就天天在她面前抱怨,如果你还准备一个人过,那以后你生病了该怎么办?
她说,她也没想过这个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说,这样的不安全感很容易被感染。

这是她从她母亲那得来的结论。

没错,未知的恐惧,是一种非常具有杀伤力的暗器,它总是如影随形地戳中人的痛点,在人群中掀起一阵阵恐慌,使人追着它,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

但,在这不安全感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自我逃避与自我认知缺乏。

(1)
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姐姐,30多岁,专业钢琴老师,健身控,美丽聪慧,努力上进。尽管离过一次婚,也不影响追她的人排成长队。作为老师的她,经常出国度假,生活自由洒脱,着实让人羡慕。
可是随着我们的深入交往,我发现生活中的她是个自卑,敏感,缺爱,非常不接纳自己的人。
她总是将时间安排得很满,尽管有时她也会感觉疲倦,但一旦停下来,就会感到恐慌与焦虑;她对自己的身材很不满意,讨厌别人盯着她看,那样会让她感到紧张与自我否定;她在男女感情中,特别没有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慌与焦虑。这种情绪的总是反复出现,让她特别疲倦。
她说,一旦触碰到心底的那部分,她就会无比紧张与焦虑,有产生强烈的窒息感。她也一直在努力寻求改变,可是除了习得了很多生活道理外别无所获。
曾经的我也以为,只要逃离,我就能摆脱那些心结对我的影响。可是这几年,它们总会以各种方式来提醒我,我只不过是在逃避的怪圈中作无谓地挣扎罢了。
曾经的逃避,终究会反噬其身。
(2)
近日,我读到一篇关于英国戴安娜王妃的文章。文章是对戴安娜自述的私密录影带的整理,内容揭示了这位已逝世20年王妃的伤痕与自救。
在录影带中,戴安娜讲述了她的童年遭遇,婚姻的不幸以及她无论多努力地证明自己的价值,仍然不被理解与认可的绝望与无助。
面对生活的各种打击,戴安娜勇敢地选择了直面那个自幼遭受心理创伤,缺爱的自己,毫不掩饰地表达对父母的不满,对丈夫无情的控诉。
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拼命想要游上岸的溺水者,为了自我拯救,那么真实地直面自己、寻找自己。
也正在从戴安娜为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而录的那个录影带起,她的重塑自我之旅便开始了。
黛安娜接受BBC采访时曾说,“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觉得自己不再被爱。”
从那以后,她不再逃避那个自卑缺爱的自己,不再一味地寻求被爱。而是学会爱自己,去付出爱。她开始热衷于慈善事业,一直努力在做那个能给无助者带去爱与希望的人。
也正是她对自己的接纳,才让她有更多的力量去顶着强压,在不被认可的环境里,不断地寻求突破和成长,化茧为蝶。最终成为了深受英国民众的喜爱的“人民的王妃”。
我想,只有真正经历过这个阶段的人,才能非常理解黛安娜的重生体悟。
你是否经常抱怨,希望别人为你的幸福买单,却没有勇气去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你是否在解决不了问题时,一味地自我否定与自我消耗?
你是否无法着眼于当下,带着恐惧,内心浮躁,四处乱窜?

时间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我们的身体从未停止衰老。不论愿意与否,我们每天都在自我告别。

然而,不管我们走得有多远,那些已经过去却深深烙在心底的伤痛与压抑的情绪,无时无刻侵蚀着我们现在的生活,无形中稀释着我们的快乐。

所以,对待已逝去的自己,告别不仅仅是挥手再见的简单动作,更不是逃避与压抑,而是要面对与接纳,和曾经的自己来一次促膝长谈,握手言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