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康德的“思辨”法
康德的“思辨”方法是将“唯理派”和“经验派”两种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的方法。康德“思辨”法对于普通人而言的意义在于,人都有认识世界的先验的逻辑结构形式,也有感知世界经验内容的感官功能。只要人开启“先验和经验”相结合的模式,就一定能达到认识世界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
问:前些天我们谈到青年人应具备“思辨、宽容、自律”的六字素质。之后我就聚焦在“思辨”这方面和你继续聊一聊。
在这里,我将“思辨”定义为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思维考量、分析辨别,它涵括了逻辑上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反驳等的逻辑形式,以及对经验内容进行感知、收集、甄别、加工等的过程。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曾对“思辨”的方法作出过不朽的贡献,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莱布尼茨、洛克、休谟、培根、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罗素、杜威、皮亚杰等。
我们争取在这个月内完成一个小目标,就是聊一聊他们的“思辨”方法论。
前几天我们巳经聊过了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近代哲学认识论上“唯理派”代表人物笛卡尔、莱布尼茨,“经验派”代表人物洛克、休谟、培根的“思辨”法,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综合了“唯理派”与“经验派”的康德(Immanuel Kant)的“思辨”法。
你能介绍一下康德的“思辨”法吗?
答:当然可以,康德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辨”法被称为“批判哲学”。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由理性和经验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他试图将“唯理派”和“经验派”两种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
康德主张,人类思维的根本结构不是被认识的客观世界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所规定的。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对象必须符合某些先验的认识原则,这些原则被称为“纯粹理性”,否则就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他将这些先验原则称为“范畴”,包括量、质、关系、模态的四组十二种“范畴”。
康德的“批判哲学”认为,人类的认识不能超越经验范围,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经验,因为人类的思维结构和范畴能够理解和构造新的概念和认识。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它们能够不断地拓展和改进,从而逐渐接近真理。
总之,康德的“思辨”方法是将“唯理派”和“经验派”两种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由理性和经验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他主张人类的认识必须符合“纯粹理性”所规定的先验原则,这些先验原则被称为“范畴”。
问:康德认同“经验派”的经验是知识的来源这一说法,他说知识开始于经验。但他不认为经验是知识唯一的来源,知识还有另一来源,那就是人是认识的主体,普遍必然地有先验的逻辑结构作为认识事物的形式,去组织、加工经验的内容,这就是量、质、关系、模态的四组及所属的十二种“范畴”。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答:是的,康德认为,知识不仅来自经验,也来自我们自身的认识结构。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并非完全由经验构成,而是存在于我们思维的先验结构中。这些先验结构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也是我们组织和理解经验的方式。因此,康德将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概念性认识”两个方面。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经验,概念性认识则是我们基于先验结构,将感性认识进行整理、分类、归纳等加工处理后得到的。
康德将这些先验结构称为“范畴”,他认为一共有十二种范畴,分别对应量、质、关系和模态。这些范畴是我们思维的基本结构,它们构成了我们思维的逻辑形式,用来组织和理解我们的经验。在康德看来,这些范畴是普遍的、必然的,它们不仅适用于我们对经验的理解,而且适用于所有人类思维的过程。这样,康德建立了一种哲学上的“先验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的逻辑结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总的来说,康德的“思辨”方法论可以说是将“经验派”的经验和“唯理派”的先验结合起来,认为认识过程需要既有经验的内容又有先验的形式。这个方法论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问:康德的“先验范畴”与“唯理派”的“天赋观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答:康德的“先验范畴”和“唯理派”的“天赋观念”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重要的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都认为人类的思维具有某种固有的结构,它们在人类大脑中已经预设好了,因此人类具有一些天赋的思维能力。
都认为这些天赋的思维能力是在经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因此它们是先天的。
不同之处:
“先验范畴”是一种更加具体、更加精确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人类思维中存在的、用于组织和理解经验的逻辑结构,比如“量”、“质”、“关系”等。而“天赋观念”则是一个更加笼统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思维中的一些天赋概念或原则,比如“存在”、“因果”、“整体”等。
康德认为先验范畴是可以被我们自己的思维所掌握和理解的,而唯理派则认为天赋观念是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因此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或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康德认为先验范畴是我们对经验进行处理和思考的形式,它与经验是相关的。而唯理派则认为天赋观念是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存在的,它们是不受经验影响的。
综上所述,康德的“先验范畴”和“唯理派”的“天赋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重要的不同。
问:康德“思辨”法对于普通人而言的意义在于,人都有认识世界的先验的逻辑结构形式,也有感知世界经验内容的感官功能。只要人开启“先验和经验”相结合的模式,就一定能达到认识世界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开动人的“五觉”去阅尽这座山的风光景色,感知山的种种现象。
看山不是山:跳出“具象的山”的限制,去分析、探究、验证这座山的种种量、质、关系、模态。
看山还是山:经过一番对这座山的量、质、关系、模态的“范畴”的分析、探究、验证,再看这座山时还是这座山,不过已经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更高的维度看这座山了。
问:非常好的总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表达了人对于认识世界的不断深化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运用先验的逻辑结构形式,去组织、加工和理解感知的经验内容,从而得到更为深入的认识。这一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