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3“关系”的复盘《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关系,即命运
概括为三句话: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呈现;性格,在关系中疗愈。
当下的关系模式,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再现,也是一个人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它也会展现在你的各种关系中,是一种基本模式。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自由。
***
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那什么样的关系是健康的? 这一章里讲到的是平等。这个平等发生在你和上级、下级等任何人之间。
人和人交流时,必然在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和情绪。
那在回应时,应当这两方面都需要去做一些响应。
客观事实要尊重,谬误要驳回。
主观情况要共情,而垃圾情况则要驳回或者化解。
书中有提到一个小方法不错:如果和对方的互动实在太有问题时,可以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抄后路”也就是点出对方互动中的心理逻辑,点破他视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就是——“破”。
一个小启发: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30566652/?start=0
关系,就是一切
你看见了我,我才得以存在。这是一个根本逻辑,所以,关系才是一切。
我与你,我与它
主要介绍了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关系理论。马丁·布伯说,相比起“自失论”和“自圣论”,他认为关系才是存在的本体。所谓自失论,就是自我不重要,而世界本身是本体;所谓“自圣论”,就是自我是存在的本体。
马丁·布伯将关系分成了“我与你”和“我与它”两类。一旦你将其他存在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工具和对象,这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而你放下了所有期待,带着全部本真和其他存在相遇,这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这就引出了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当构建“我与它”的关系时,会使用权力规则,也就是“我说了算”;当构建“我与你”的关系时,会使用珍惜规则,也就是“我珍惜你的本真存在”。如果想让关系中有被滋养的感觉,必然要用到珍惜规则。
关系会如何疗愈一个人?
真诚,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不要只想着得到这些,也想着你是否有给别人带去这一些。
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
讲的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哲学观:当你看到了A,就意味着你看到了-A。
个人意识的A和集体文化意识中的A,也就是所谓的正确的、正能量的,这些东西一旦被视为正确,那么相反的-A,就会被视为错误,但A和-A,是一样重要的,被我们排挤为-A的,恰恰是自恋、性和攻击性等这些生命动力。
这一周的内容,也是为第四章的“动力”主题做铺垫。按照本来的设计,“关系”这一章就讲到这儿
一、二、三元关系
这一周内容是我临时加的,因为最近对它的思考非常多,非常有感觉,并且也可以对“动力”主题有更好的铺垫。
这一周的内容看起来很复杂,但它有一个基本逻辑:复杂的关系,都是为了处理-A,也就是被我们感知为“坏”的东西,先是将一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排挤到二元关系中,接着又把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排挤到三元关系中,而关系越是复杂,处理“坏”的空间也就越大,所以世界之所以这么复杂是有道理的。
同时,我们不断在扩大“好”的感知范围,先是感知到“我”是好的,接着感知到,“你(妈妈)”是好的,而后感知到,“他(爸爸)”是好的。当真切感知到,我、你和他都基本是好的,就意味着极大的整合。当这个整合完成后,就可以从复杂的关系,回归到一元世界中。
关系的价值就在于此,内在心灵经过外在关系的淬炼,最终破除掉一切二元对立,回归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