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罪与罚——我曾经也想一了百了
我身边有父母离异的朋友和我说,因为她自己是单亲家庭,所以他内心抵触和父母健全家庭的孩子交往结婚。
他说父母离异的孩子心口上都长着倒刺,碰一碰就会疼,有时候不碰也会疼。
我有时候不太理解这种有些看起来“太脱俗”的想法,但是残忍的往往就是你不能感同身受别人的生活。
脱离了别人生活情境去否认这种想法,就如同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他人。
存在即合理,但是为什么每一个个体之间又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因为认知不同。而认知又可以靠后天实践和间接经验弥补。
卢老师提出的一个理论是孩子未来的成长轨迹会和父母的相像,这听起来很可怕,为什么历史会被复制,有一种当提线木偶的无力感。
卢老师的一个朋友自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无休止的争吵和家庭暴力中,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留下来的,只有压抑和不安全感。
所以她长大之后交了很多“男朋友”,并且无一例外,这些男朋友都是已婚人士。这听起来实在像极了她的妈妈,漂泊,渴望被爱,又游离。
这里提到了一个「同理心」的原理。
如果你从小生活在极度匮乏安全感的家庭成长环境中,和你妈妈相依为命。
你妈妈为了拉扯你长大,吃尽了生活的苦,牺牲了健康,牺牲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将人打垮,施予皱纹和伤痕。
1:如果你享受生活,自由洒脱,脑海里会不会浮现一幅画面:妈妈尚在苟且,我怎么能一个人拥有诗和远方?
2:如果你恰好时运不齐,缺乏自信,怯于尝试,看起来有些丧,会不会归结到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是这样,所以我现在这种情况也很正常。
1和2这两种情况,哪一种会让你心底更舒服,愧疚感更少些。是2。当你把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原生家庭,自然而然就有一个逃离现实的借口,可以稍微喘口气。
把这些所有的感受放到一条历史长线上来看,这条长线的最终走势会慢慢像母亲的那条轨迹靠近。
了解了底层逻辑之后,我们能做什么改命?
1.首先,心理上摆脱观念。父母是父母,我是我,我不会过上和他一样的命运。
2.其次,如果你的原生家庭给了你很多的限制和控制,直接造成了你的反叛和逆反心理,必须认清的是我会限制你的生活,但是你永远不可能让他们满意。
3.自我认可。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多的渴求外界对于自己的认可。
比如在挑选对象的时候会自动的转化成:
我是不是配不上那些特别优秀的,个人的满足更多程度上是基于内心对于自己的认可,向外界对自己的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学会自我欣赏,你就是自己的内在父母。
————————————————————
我是南瓜木头,我爱这偶尔该死的世界。
参考:张德芬幸福工工作坊线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