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想法

为了避峰,首次自我理发

2023-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骑在牛背上看书

多少年了,俺都是习惯于25-30天理一次发。逾时不理,就会如坐针毡。头发比较硬,也比较厚,尤其是后脑勺部位似乎长得比其他部位更快,如果不及时修理,就会显得蓬头垢面。

按照预定计划,本应在12月20日之前就要理了。于是,我选择了一个有空的上午去小菜场理发。走进小菜场,测温验码的岗哨撤了,一路畅通无阻。进到里面,但见左右两边的商铺门可罗雀,甚至有些铺子铁将军把门。俺径自走到理发店,一看里面黑洞洞的,空无一人。问隔壁一个做香火生意的老板娘,她说理发店老板身体不舒服了,要我过五六天再过来看看。听她这么委婉的说,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只能悻悻而归。

想理发却未成,就只能打破常规,往后面拖了。

拖的一个原因,是12月21日之后十几天连轴转地忙于工作,基本上连休息天也得用上。年底嘛,事情多,很正常。何况理发店老板休养生息也得好多天,再去一次也可能是徒劳。

更主要的原因是各地此起彼伏的“洪峰”的到来。之前,社交媒体上就开始流传一个各地洪峰到来的时间表,其中说到申城,言之凿凿地载明是2023年1月7日,比北方部分地区的12月下旬要晚,但要比其他有些地方的1月中下旬要早。

当时看到这个关于“洪峰”预测的时间地图,还觉得有点小小的幸运。一方面,年底年初相对比较多的一系列杂事的处理总算不受什么影响;另一方面,既然有其他地方先迎接“洪峰”的到来,不管是什么状况,都可以是当作是“前车之鉴”,于我们就是“后事之师”。

没想到的是,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申城而言,“洪峰”的到来是打了“提前量”。虽然有关部门不做统计了,甚至绝大多数人也不做那个东西以“验明正身”了,但是,谁都有亲朋好友,而亲朋好友往往是互通信息的。

一打听,一交流,情况就清楚了。俺在申城的亲朋好友,几乎极少有人幸免,差异就在有先有后、有重有轻,男女老幼,比比皆是。

我认识的这些人,分布的区域、从事的职业、覆盖的年龄、生活的境遇,都比较多元,应该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再结合其他人的认知和部分“专家”的研判,很多人觉得申城中.招的比例大约70%到80%。

换言之,到了元旦假日期间,大多数人走了一遍“程序”,也就比预想的提前了差不多5-7天,简直是“后来居上”,估计与申城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动性高密不可分。

倘若七八成的比例所言不虚,无疑是“洪峰”已到或已过。那么,看到这种情况,就可以马上出去“浪”了吗?

当然不行!因为那些“趴下”的短期内还难以真正实现从“山南”到“山北”的转换。再说,所谓的“三波一峰”言犹在耳,自然也难以麻痹大意。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空去理发,恐怕也是心有戚戚焉。

一直忙到小长假的第一天,也就是去年的最后一天,转眼就到了元旦。元旦这一天,事情仍然有一堆,但毕竟是休息天,没有需要集体活动的事项。到了2日,终于可以缓一缓了,就又想到了如何把令人难受的头发修理一番。

由于有去年上半年长达近70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经历——那时理发问题也是备受困扰——就在8、9月间买了一把用于理发的推剪。这把推剪还挺便宜,才19元。说实话,年纪大了以后,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居安思危的意识,这或许是阅尽了人生的顺逆或冷暖后才会具有的意识,总想着在处于顺境的时候发生逆转抑或站在高处看到深不见底的百丈悬崖。因此,必须未雨绸缪,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于是,平时多积攒一点粮食、多储备几条香烟,也就是以备不时之需。

有了这把推剪,当然不是用来作为摆设的,何不拿出来一显身手?

心动不如行动,说干就干!

卫生间有一面大镜子,场地也不小。我在盥洗的水斗外侧瓷砖上铺上4张对开的报纸,再放一把椅子,准备好推剪、梳子、剪子,就开工了。头顶、两侧的头发相对好修理,难的是耳朵之后的部位。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自己修理自己的头发,还真是有点难。难点之一是镜子里看不到的部位难以把握头发是否平顺的问题;之二是推剪力度的把握问题。不敢一下子力度太大,万一一剪子下去太深,就很可能“牵一发动全身”。

平时看理发师傅理发,觉得很简单,有时候甚至觉得当学徒要当三年简直是浪费青春。其实,一行有一行的手艺,不要看人挑担不吃力。隔行如隔山啊!等自己亲自操作了,就知道各行各业做到精深,都是不容易的。

初试啼音,折腾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剪短了一些,乍一看,似乎走出家门也没有让人侧目而视。再说,俺这个岁数,早已不是讲究造型的年纪,头发做到清爽就是第一要务,其他都是等而下之了。

图一 图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