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她在枷锁之外看风景
文/隋禾
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总面积约9065000平方公里,几乎占满非洲北部全部,是世界最大的沙漠。
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阳光,也拥有最为严酷的自然条件,因为其恶劣的气候,它曾评为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
在《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之前,除却国内的地理学家,很少是有人了解这个地荒人稀的地方的。但是在《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之后,这个地方却成为了人人神往的灵魂栖居地,一生必要领略的风景。
不得不说,文字的魅力是强大的,它的强大,连该书的作者三毛都心生恍然,她曾在自己给读者的书信中说到,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出现那么多人能千里迢迢来见她,甚至能分字不差地说出她笔下侃侃的语句。而当时的她一定也没有想到,在她文字出现后的这么多年,仍然有一代一代年轻的人,风尘仆仆去往撒哈拉,只为领略她笔下美丽的风景。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记录的是三毛在《美国地理》杂志中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搬过去住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大约从她和荷西筹备结婚开始,一直到西班牙沙漠兵团弃守,摩洛哥意图瓜分撒哈拉威的土地,她不得以逃离战火纷飞的撒哈拉为止。不短不长的一年半的时光,总共十七篇散文,三毛以诙谐,俏皮的笔触记录了她婚后的甜蜜,记录了撒哈拉威人好气又好笑的落后迂腐,也记录了撒哈拉威与西班牙,摩洛哥之间的战争。
当然,这所有故事有一个共同主题:爱。
《撒哈拉的故事》贯穿了三毛在撒哈拉里生活的起始,故事真实,感情深刻。
从三毛和荷西之间的爱情开始。三毛爱荷西,她写了《结婚记》;爱可笑又可气的撒哈拉威邻居,她写了《芳邻》;爱善良又忠厚的奴隶,她写了《哑奴》;爱为了撒哈拉威独立惨死的那些英雄,她写了《哭泣的骆驼》等等。无论三毛写自己的生活还是他人的生活,爱都是这部作品最鲜明的主题,真挚的感情使得她的作品饱满而生动,让人深有共鸣。
三毛原名是陈懋平,后来自己改名为陈平。这本书的扉页里这样描绘她:“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其中。”三毛是钟爱旅行的,她小的时候曾遭遇事故,抑郁到辍学,书本里的世界只是让她能够继续活着,而旅行,才是让她彻底走出那个自我圈定的法宝。不可否认,撒哈拉是她一生的旅行中最灿烂的一场,她在这里遇见了爱,遇见了自由,遇见了她的前世,遇见了她想要的一切。
《撒哈拉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与三毛本身是脱不了干系的。
三毛和荷西之间的爱情会让人明白,所谓契合,不是般配的家世容颜,也不是心仪的才华与能力,而是那些你只有深入生活的里子才能发现的细枝末节。就像三毛在书中所说:“荷西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
另外,三毛至真至善的人格魅力,也为这本书增色不少。
撒哈拉沙漠固然美丽,在这生活却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适应。适应它恶劣的天气,适应它落后的文明。在这个过程中,体力是一方面,与人打交道,真诚和善良还是让她融入撒哈拉的最重要的东西。她在书中曾说,即使在最落后的民族,女人也会爱美,小孩子也会爱吃,所以她旅行的时候会带一些漂亮的玻璃珠和好吃的糖果,用来获取陌生民族的友谊。所以,由此可看,即使在最落后的民族,也没有人会讨厌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在所有关于爱的故事里,三毛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展现了撒哈拉威民族闻所未闻的陋习,以及撒哈拉威和西班牙,摩洛哥之间的民族矛盾。在这个层面上,三毛探索撒哈拉是有使命的,她关于这些的文字记录,实在能让人开始反思何为“精神文明”?又为何要实现“精神文明”?
当三毛处在那样一个愚昧落后又充满纷争的生活环境下,她所描绘的那些撒哈拉威让人难忍但他们却认为正常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在那样一个不公平的生存法则里生活得并不痛苦的奥义。这个实在会让人陷入反思,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生存的法则,而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只有观念跑在了规则前面才会痛苦非常。
对于这群人来说,生存法则便是枷锁。幸而,三毛的洒脱性格,以及内心对这些法则清楚的认知,使她能够跳脱在枷锁之外,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才能把某些痛苦写成笔下有趣的故事,于是才有了这本《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一经出版,在短短一个半月再版了四次。
这部作品成就了三毛,尽管她写文章的初心只不过是为了让父母开心,但也不可否认,这部作品对所有读者心灵上的冲击,它鼓励追寻自我和爱人爱己的的理念也滋养了后面一代人的成长。当三毛成为读者心目中永远的三毛,这本书也不仅仅是她在枷锁之外看的风景,自然也成为了后面一代又一代读者心里眼里的风景,这片风景里面有人人艳羡的感情,也有人人憧憬的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