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啥急点东西,先聊会儿呗~

2017-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OTOT

星爸爸有时也不咋仁义,虽然他不是故意的。

图片来自网络

每次进入一家星巴克,都被吧台内外热火朝天的气氛所感染,

排队的时候就心中默念要点的东西:

多大杯,加不加糖,加不加奶,冰的还是热的,店用还是外带,要不要糕点,糕点加热不加热。。。

。。。

终于轮到我了!我像灌口一样突突突突突突突念了一大串,力求淡定自如潇洒流畅,生怕哪个字念不顺就影响了"伙伴"的工作效率,或招来后面一众高端人士的焦虑眼神上下扫射。

直到最后拿到自己在吧台前ging了许久等来的饮料(其实没多久,但是人ging起来就是感觉时间很难熬),才总算松了口气。

抬起头又深吸一口气,扎进热火朝天的人群中找座位去niao。

久了也就惯了

每每到了偏远的地方,星巴克就好像避难所一样温暖的存在

渐渐的我意识到我们都被星爸爸影响了

自己开店的时候会发现,

很多客人在点东西的时候莫名的慌张和焦虑,应付差事一样点完东西赶紧走

可喝咖啡明明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啊

有时店里面明明没什么人,我也不忙。。。

着啥急呢?先聊会呗~

没有做画廊楼下的咖啡馆之前的我并不知道,

原来在国内,当代艺术画廊和咖啡馆在某种程度上说有着很相似尴尬之处。

当代艺术和咖啡都是在国外西方经历了一千多年演变的文化形式,

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

对于外国人来说接受起来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而对于改革开放才几十年的中国内地,

咖啡也好,当代艺术也罢,坐着飞机连产品带文化一股脑的撞进我们的生活

而且由不得我们说不好,

因为“人家在国外都是这样的”

。。。。。。

就好比我们刚看完蒙娜丽莎还没琢磨明白这姑娘到底哪好看呢,突然就塞给你一个小便池,还起名叫“泉”。

杜尚作品《泉》

中国的顾客面对超市的“蓝山”口味速溶咖啡,跟馆子里的蓝山咖啡天壤之别的价格,

也是蒙圈着,找不着北。

我们大多数客人在刚刚开始接触咖啡馆消费的时候大多是一种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弱势群体的状态。

这种情况在北方仍然普遍。

经营画廊咖啡的一年间,我听的最多的就是,“我不懂艺术”,“我不懂咖啡”。然后就草草逃离对话现场。

不懂很正常,跟西方人说唐伯虎,说齐白石,说正山小种,他们也是一愣一愣的。

问题在于,很多都是喝了多年咖啡的人,甚至家里添置了价格不菲的全自动意式咖啡机或者胶囊机的客人,为什么还是不懂?

原因不在客人身上,而是店家。

我们接收到咖啡馆文化的来源大多来自连锁商业咖啡品牌,

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

社会认知高于口味认知的心理倾向,

以及连锁品牌提供的质量可靠的安全感,

再加上成功的品牌定位,选址及运营体系,

这一系列精密的设计使得顾客们自愿的投怀送抱且乐此不疲。

那么问题来了,

顾客除了一杯不知是否合乎口味的咖啡和坐在咖啡馆的小资生活方式的宣言

还得到什么了?

连锁咖啡的咖啡师小哥哥们太忙了,而且大多面无表情只顾忙自己的。

对于客人来说即便是有问题,也会懂事的选择安静。

毕竟我们不懂,不要给人家专业人士添麻烦。。。

就算是我本人,也是靠着经常光顾的情分,才能够跟咖啡师或者店面值班经理热络的聊聊天气而已,几乎没聊过咖啡。

这令我哭笑不得。

大部分咖啡馆的顾客不懂咖啡,甚至菜单上拿铁跟卡布奇诺的区别都不知道。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顾客多年保持不懂的状态,且一直没有机会去搞懂。

掀开咖啡的神秘面纱,然后搭一座桥,让每一个客人都能找到专属的好味道,并引导顾客以这个让他感到愉悦的味道为起点,开启他自己的咖啡人生——这才是当下的咖啡业者应该做却没做好的事情。

既然没什么人做这事,

我来可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