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货币银行学》

2019-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不热爱技术的设计不是好产品

此篇为《货币银行学》的期末整理重点,确实是因为期末考试才把这本书好好地“翻”了一遍。书中有很多知识以目前的项目经验很少用到,但也不希望考完试就丢了,因此放这里一下,日后有用得到的时候也方便查阅ヽ( ̄▽ ̄)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四大职能(重要)

① 价值尺度:当货币用于衡量并计算商品或劳务价值时,便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

② 交易媒介:当货币充当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媒介时,便执行着交易媒介的职能

③ 价值贮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一种财富的持有形式,便执行着价值贮藏职能。货币相对于其他贮藏价值手段具有更强的流动性,但其价值会受物价水平的高低影响,在通货膨胀时,货币迅速贬值,人们就不愿持有过多的货币。

④ 支付手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ps.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只要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金融资产就是货币,但并非所有金融资产都是货币,还包括债券、股票等证券资产等)

2. IMF货币层次的划分(重要)

M0=现金(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各种短期信用工具)

货币层次划分的现实意义:①流动性不同的货币,流通速度不同,其对商品的购买力不同,进而对商品市场和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②用不同指标分析,可观察国民经济的变动情况、把握中央银行调控重点、利于货币政策执行 ③M1是全社会的现实购买力(狭义货币)商品供应量必须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M2则包含了现实购买力和潜在购买力(广义货币)在正常情况下,M2对商品市场没有直接的影响,在通胀是对市场的压力很大

选择哪一个货币层次作为重点的标准:①与经济活动联系的密切程度②易于央行直接控制

3. 货币的制度

(1)货币制度概念:简称币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①确定货币材料(一个国家确定什么样的金属充当本位币的币材)②规定货币单位(确定每一个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确定货币单位名称)③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一国货币一般由本位币和辅币构成。金属本位币的特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④发行准备(现金准备:黄金、白银、外汇 保证准备:易于转换为现金的短期票据、国库券等)

(3)金属本位币&辅币特征:金属本位币:①可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②具有无限法偿能力(法律赋予其强制的流动能力)辅币:①是不足值币,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 ②实行有限法偿 ③实行垄断铸造

4.货币的演变

总体趋势上:货币制度从金属货币制度演变到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中金属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等演变

信用货币制度概念: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和银行券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特点:①由中央银行发行本位货币,政府发行辅币 ②实行不可兑换制度,本位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③实行自由本位制度,纸币发行可自由变动,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黄金数量的限制 ④流通中的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 ⑤实行管理纸币本位制度

管理纸币本位制VS金币本位制

优势:可灵活调节国民经济、可方便促使国际收支平衡 劣势: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对外价值变化无常、依赖于管理者的货币知识与决策判断能力

(了解):“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

1.相关概念

利息是资金出借者为让渡资金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补偿包括: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其本金的比率

基准利率和非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带动和影响其它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即这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变动。非基准利率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货币政策的手段之一。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含义: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是指包括对物价变动和货币增贬值影响的利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胀率)

2.相关计算

(1)单利复利连续复利

每年复利计息间隔越短,计息次数越多(复利频率越快),复利终值越大,有效年利率越高

(2)现值与贴现

3利率的结构

(1)概念:利率结构,即利率的差别安排。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期限相同的金融资产如债券或贷款,所具有的不同风险程度形成的利率差别(违约风险、流动性、税收因素);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具有相同风险、流动性和税负水平的债券,其利率由于离到期日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呈现的差别

(2)收益率曲线的三个3种形状与3种现象:

(3)三种理论的三种解释

预期理论

分割市场理论

期限选择理论

 第四章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即资金融通的市场,通俗讲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资产进行各种交易活动的场所。是关于金融商品或金融资产买卖关系的总和。广义金融市场:泛指一切融通资金的活动,包括货币资金借贷、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买卖等领域;狭义金融市场:限定在以有价证券为金融资产的交易活动

(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3)金融市场的分类与功能

(4)金融证券化&金融自由化

金融市场发展的四个趋势:金融证券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金融电子化

金融证券化:实际上是筹资手段的证券化,即传统的通过银行来筹资的方式逐渐向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证券的方式转变(又称“金融非中介化”、“融资脱媒”,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直接金融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间接金融的发展速度,在整个金融市场上直接金融所占的比例日益赶上和超过间接金融的现象)

金融自由化: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逐渐放松甚至取消对金融活动一些管制措施的过程。金融自由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导致了金融竞争更加激烈、过度监管放松会导致危及金融体系稳定等风险。

2.货币市场的功能/构成

货币市场概念: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内(包括1年)的短期金融工具交易的资金交易市场

货币市场的基本功能在于实现资金的流动性

货币市场的三大特点:融资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小(收益较低但较稳定)

货币市场的构成:①同业拆借市场: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拆借活动所形成的市场;拆借期限短,资金量大,不需担保,交易简便(如银行同业间拆借市场) ②回购市场:回购协议是将同一份内容的资产卖出去再买进来的合约;以回购协议为买卖对象的金融市场成为回购市场;期限短、交易额大;没有集中的场所;是有附带条件的交易(预约回购),价格不受市场涨跌影响,安全性可靠③票据市场:指票据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有票据承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④国库券市场:是指国库券的发行和流通转让的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流通市场⑤CDs市场:是指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和买卖转让的市场(如美国国内存单、欧洲和亚洲的美元存单、储蓄存单等⑥货币基金市场:全称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是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共同基金

3.资本市场的期限/细分

资本市场概念:是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工具为交易对象进行长期性资金融资的市场

资本市场特点:交易期限长、交易目的是解决长期投资的资金、交易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大

资本市场的构成:①股票市场:可以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②债券市场:债券发行与交易的市场③投资基金市场: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

4.金融衍生品市场

概念:衍生金融市场是相对于传统金融市场而言的,它是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又称衍生证券、衍生产品,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或基本标的资产价格的金融工具,如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往往是根据原生性金融工具预期价格的变化定值)

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①衍生工具具有很高的杠杆效应,它是以小博大的理想工具 ②既会加大市场的风险,又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远期合约是指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确定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的一种协议

期货合约实际上是由交易所统一设计的,并在交易所内集中交易的标准化的远期交货合约

(作用:①每张合约所包含的内容如商品种类、数量、质量、交货的时间和地点等都是标准化的,进而能够很容易地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流通②由于合约交易集中在交易所进行,合约的履行由交易所保证,很好地弥补了远期交易的不足)

期权交易是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为了取得这一权利,期权合约的购买者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费

(作用:期权是一种有助于规避风险的理想工具,也是投机者理想的操作手段)

互换:是指交易双方达成协议,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以事先约定的方法交换两笔货币或资产的金融交易,是远期合约的一种延伸,主要有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衍生互换

(作用:互换交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用于降低长期资金筹措成本,并对利率和汇率等风险进行防范,因此,互换交易即是融资工具的创新,也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新手段)

第五章 金融机构体系

1.银行体系和非银行体系

西方国家:银行体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开发银行、储蓄银行)农业银行、抵押银行、进出口银行、信用合作社)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退休或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机构

2.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

(1)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最高金融管理机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①管理性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一行三会

②银行类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

③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业、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

④ 外资金融机构

(2)中西方比较:① 国外的商业银行以短期信用活动为主,是综合性银行;我国是一业为主下交叉经营,专业优势。②国外的储蓄银行为专业性银行;我国是由各商业银行承担。③ 国外的财务公司为面向社会的金融机构;我国则面向产业集团内部。

第六章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类型、组织结构

(1)商业银行类型:

① 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业务分离: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信托业务等分离,不得兼营(英美模式)

② 全能型商业银行: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金融业务,没有职能分工限制(德国模式)

(2)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① 单一银行制(银行业务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立任何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美式)

② 分支行制:又称总行分制,法律允许在总行之下设有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英式)

③ 银行持股公司制:又称集团银行制,是指由一个企业集团成立控股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者收购若干银行的组织形式

④ 连锁银行制:由某个人或某一集团通过购买若干家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或以其他法律允许的方式取得对这些银行的控制权力的一种组织形式,不以股权公司形式存在

2.商业银行业务

负债业务(资金来源):自有资本、存款业务、借款业务

资产业务(资金运用):现金资产、贷款、贴现、证券投资

中间业务: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负债、表内资产,形成银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结算、信托、银行卡业务)

表外业务:只担保类、承诺类、金融衍生交易类三种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大基本原则和四大理论(重要)

(1)三大原则:

① 安全性:指银行的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的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

② 流动性: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借贷等方面要求的能力

③ 盈利性: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经营金融业务的企业来说,其经营目的也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四大理论:

① 资产管理理论:偏重于安全性、流动性,不利于鼓励进取

② 负债管理理论:被动型负债转向主动型负债、从负债方面解决资产方面的收益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但较多依赖外部条件,经营风险加大

③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是使资产和负债各科目在数量、期限和利率上相互匹配,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也就是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综合性和适应性)

④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提倡从正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去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

第七章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

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负责金融管理和金融调节的特殊金融机构,是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具有地位的特殊性、业务的特殊性、管理的特殊性

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①满足政府融资的需要②银行券统一发行的需要 ③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需要 ④对最终贷款人的需要 ⑤对金融监管的需要

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

发行的银行:集中垄断货币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保证供给、调控货币供应量、管理和维护货币流通正常运行)

银行的银行:集中保管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组织和管理全国资金清算

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收支;代理国家债券发行;向政府融资(贷款、购买国债);管理和经营国家的储备资产;制定并监督执行金融法规;代表政府从事国际金融活动

新职能的变化:货币政策调控职能、金融稳定职能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基本含义: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指中央银行在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和行动的自主程度。实质是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第一,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第二,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对政府保持独立性原因:首先,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①地位、关注问题的重点、解决问题的方式、追求的行为目标存在差异②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产生的干扰 ③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 ④中央银行业务的特殊性 ⑤稳定经济和金融的需要)

其次,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①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部门,应当服从于经济社会大系统的运转,服从于国家的根本利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能自行其道②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应考虑到与财政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才能达到预定效果 ③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都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

(重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基本内容:①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 ②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③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

3.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其银行性业务中资产负债业务的综合会计记录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货币发行(流通中的货币)(公众手持现金)、存款业务

资产业务:再贴现与再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黄金外汇占款、其它资产

中央银行的资金清算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资金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主要有三类清算业务:集中办理票据交换、集中清算交换的差额、办理资金的异地转移

第八章货币需求

1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指的是,单位同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周转的次数,反映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时所发挥作用的频率和强度V=PY/M

2.费雪方程式(现金交易说)VS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说)

(1)比较区别:

① 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剑桥方程式重视的是货币的资产职能

② 分析的方法不同:费雪方程式将货币需求与支持流量联系,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以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人的持币动机和判断

③ 对利率的影响的态度不同: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变动来解释价格,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剑桥方程式从微观角度分析,强调人们持有货币要付出相应代价,不排除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3.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VS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1)比较区别:两者均采用了资产选择分析方法研究货币需求问题,但仍有较大差别

① 货币替代资产种类不同:凯恩斯认为货币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债券只是这些金融资产的代称;弗里德曼理论中,这些资产不可完全替代,均对货币选择产生独立影响。

② 利率作用不同:两者均认为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变量,但凯恩斯理论将货币无收益或收益作为常量,因此债券利率变动明显影响货币持有量;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收益随其他资产收益率的变动而同向变动,因此其他资产收益率不会明显影响货币与这些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利率变动也不会影响人们持币选择。

③ 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不同:凯恩斯理论中由于货币需求的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也必然不稳定;

(2)凯恩斯的理论的三个动机三种需求:

交易动机(交易需求):人们为进行正常商品交易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预防动机(预防需求):个人/企业为应对日后可能会遇到的意外支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投机动机(投机需求):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动机(例如货币与债券)

其中,交易性货币需求L1=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不稳定难预测;充当交易媒介职能;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L2(相对稳定可以预测;充当贮藏财富职能;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3)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第九章货币供给

概念: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特定的经济体中,银行体系之外的所有公众所持有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则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经济体中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它是形成货币供应量的过程(货币供应量是货币供给的结果、货币供给则是货币供应量的形成原因)

1.简化的存款创造模型

现在货币创造模型M=B x m

2.货币供给模型

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

(1)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①中央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B: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再贷款

中央银行与货币乘数m:改变法定活期和定期存款准备率(rd+rt)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

①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1)公开市场购买政府证券: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处购买国库券时,无论用支票支付还是用现金支付,基础货币都将增加。 相反,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证券时,无论买家是商业银行还是非银行部门,基础货币都会相应减少。2)贴现贷款:中央银行在贷款资产增加的同时,通货负债也相应增加,基础货币等量增加。 相反,当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归还贴现贷款时,基础货币将相应减少。

②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调控: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对于一笔存款,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准备金提高,相反,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就减少,而贷款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因此,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会减少货币供给量。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操作目标、中间目标

(1)最终目标:

概念:是指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金融调控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内容: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市场稳定

关系:既相统一,又相矛盾:长远看,各目标之间统一,短期看,各目标之间冲突

(2)操作目标&中间目标:

概念: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直接作用的变量称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或手段变量

在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再设置一个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或称为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最终目标发生变化的过程须通过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传导才能完成

原则:①可测性:该指标是可以量化的,中央还可以及时得到这些准确的量化数据以便分析;可控性:该指标是可以被中央银行大致影响和控制的;③ 相关性: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必须有高度相关性,中间目标的变化会引起最终目标的第一程度变化

2.货币政策工具

概念:央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采用相应的政策手段和措施被称为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内容(三大法宝):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要增加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减少,信用扩张(放贷)的基数减少 → 货币乘数下降,降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使得银根收紧,利率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相反,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导致银根放松,利率下降,货币供应量增加(作用非常猛烈、对各家银行和各区域银行影响不一)

② 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再贴现成本和能力,具有一定告示效应,可以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功能(央行在调控中处于被动地位;间接的告示效应,效果相对较弱;过于频繁地调整,不利于金融秩序稳定,操作难度较高)

再贴现率是一种短期利率、官定利率

③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影响银行体系准备金,进而影响市场利率或者货币供应量的行为。最理想的操作工具是短期政府债券(可以调控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微调性、快捷性)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

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分析

(1)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影响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传导至最终目标的过程

① 投资渠道:

利率传导机制(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资成本降低→投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

托宾的q理论(货币供应量增加→债券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带动投资和国民收入)

信贷传导途径(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信贷可供量增加→企业投资和产出增加)

(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企业股票上升净值提高/利息支出减少现金流增加→增值)

② 消费支出渠道:

利率和收入传导(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储蓄意愿下降→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财富效应(股票债券价格上升→消费者财富增加→增加消费支出)

流动性效应(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持有金融资产流动性越好→遇到财务困难可能性越小)

消费信贷渠道(央行放松银根如下调住房贷款率→消费者更容易→增加消费)

③ 国际贸易渠道:(本国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

(2)效果分析:货币政策效应即有效性问题,是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与实际运行效果之间的偏差。

因素:货币政策的时滞、货币流通速度、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经济政治因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