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务实主义者的另类浪漫
摘要:「晒情怀故意感动别人不是浪漫、独立思考穿越喧嚣是浪漫……」
编者按:
我们似乎早已经习惯了对于那些优秀企业家们的膜拜仰止,将他们创造的不可思议,称为奇迹般的神话。
然而,崇拜都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真正去理解他们思考和成长的路径,才是最大的尊重。
他们创造的不可思议,往往源于对世界、对他人、甚至对自己过往经验的独立思考。
而独立思考是艰难和反人性的事情。即便是那些优秀的企业家,也不是天生注定如此。他们敢于、和能够以独立思考去创造别人意想不到的成就,很多时候是因为在那些关键的时刻,他们做了正确的思考,也得到了关键的验证。
于是他们的自信被巩固成为独特的方法论,他们也因此赢得了外部资源的信任,有能力大踏步地去向前践行。
他们一路向前当然不止于此刻,但确实源于此刻。这是他们对世界产生「化学反应」的起点。
还原是最好的记录,也是对时代推动者最大的尊重。极客公园联合 BMW,共同努力追溯与解读这些优秀企业家的「原点时刻」(moment zero),以此,推动更多的独立思考者,去书写更多不可思议的故事。
张一鸣一个人站在舞台上,正在不紧不慢地对着公司黑压压的几千员工演讲,他身后的屏幕上闪烁着他关于浪漫的最新注解:「相比浪漫,理想主义还不够,浪漫比理想主义更浪漫,只不过我们是务实的浪漫。」
这是字节跳动成立 7 周年的公司内部大会现场。这一次,哪怕是那些自觉熟识张一鸣的人,也被从他嘴里说出这么多「浪漫」吓了一跳。毕竟,长期以来,张一鸣已经习惯于将自己置于静默模式。这家公司的每一枚产品几乎都会引发起外界无休止的热议甚至「批判」,而大多数时候,张一鸣都习惯地选择不予争辩。而今天,曾经别人眼中那个拥抱超实用主义的典型理工技术男,竟然如此坦然地出来回应了外界认为今日头条「不浪漫」的问题,这让很多人都感到超级不适应。
张一鸣一同展现的内容,不仅有从今日头条到抖音的诸多关键时刻,还有「大力出奇迹」这样的张氏哲学。这一刻,他没有再隐藏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论,张一鸣似乎终于在这个时刻,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表达了自信——尽管和多数人的想法不同,但一路走来,他的选择没有错。
这个时刻,他的说服力显然也是空前的。虽然对于字节跳动的争议和不解飘荡了一轮又一轮,但他们的用户规模和估值却翻滚了一倍又一倍。他们的疆域不仅抗衡了百度,也开始让腾讯如芒在背。多年之前,又有多少人能想到张一鸣会有今天的势能呢?
坐在地上的产品人
2011 年,北京朝阳公园索尼探梦馆的地下小剧场,周鸿祎和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正在侃侃而谈。在近两个小时的对谈中,「红衣教主」分享了其跌宕起伏的创业十年中积攒下来的经验。他依旧言辞犀利:创业者没事不要老出来讲,容易被大公司盯上,还是要踏踏实实做产品。
那正是移动互联网火热初起的时代,台下坐着 50 多个看到了时代趋势的产品人,场地很小,以至于他们大多席地而坐,其中有一位不起眼的年轻产品人对周鸿祎的话很认同,并从此认定:自己的产品要好好做两年,这两年绝对不出去说,不管做成什么样。
这个人就是张一鸣。
那时候张一鸣的新创业项目刚刚蹒跚起步,和它的创始人一样,在一堆移动互联网新生产品里毫不显眼。在这之前,张一鸣曾以技术合伙人的身份加入王兴创立的饭否,负责其搜索和消息分发等关键技术环节;这之后,他自己的第一次独立创业,也选择了在房产垂直领域的内容搜索和信息分发,直到 2012 年,关于今日头条的想法才真正诞生。
彼时的创业热潮是 O2O,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抓住热钱,那时候千团大战正打得火热。张一鸣的好友及前同事王兴的事业也正风生水起。但张一鸣却选择了纯线上,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过程之中,这看起来并不显眼。
张一鸣的想法,是用技术来解决产品和模式的突破问题,但这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选择的路径。他曾回忆说:「那时候我见投资人,总会遇到这样的说法:如果你跟他说你要做一个技术上很有挑战的事情,他会说技术不重要,你的模式是什么、你该怎么赚钱才重要。」
让张一鸣真正开始闪光的,的确是技术驱动的产品。今日头条真正明确产品方向的时候,就锁定了要做新形态的新闻客户端——本质上是要用机器学习理解用户需求,然后替代以前用编辑部做主导的方式,来实现更高效的内容分发。进而谋求改变原来依靠搜索连接信息的方式,以信息流重新定义互联网上的信息分发。
但那时候在外界看来,张一鸣设想的「让更多内容触达更多人」这件事根本轮不到今日头条来做,因为他看起来缺乏对应的气质和资源。那时候最核心的新闻客户端,网易、搜狐、腾讯等传统门户,正在携手向移动端转型,一时间几乎垄断了信息客户端市场。而其中,网易新闻是当年的翘楚,「做有态度的新闻」标注了彼时大众传播领域的「法则」。这个技术人对内容毫无积累,怎么会轮得到他来做颠覆者呢?
至于「改变信息分发」这个更宏大的想法,就更没有人敢想象其可以被一个新兴公司重新定义。那时候,百度依靠搜索的巨大份额,仍旧牢牢地霸占着主要的信息入口。
不过张一鸣却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执拗」地判定,通过正在兴起的机器学习模式,可以改变信息分发形式,大幅度地提升内容传播效率,他相信技术要比人有力量得多。
2012 年年底,在锦秋家园 6 楼办公室。张一鸣叫上所有的产品经理和研发主管开会。这场会议上张一鸣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做基于机器学习的个性化推荐引擎。可惜当时没有一个人会写。这在当时确实很难,实际上,很多创业者思考过这样的方向,比如无论是豆瓣的阿北,还是易到的周航,都曾回忆创业早期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都因为技术和市场的时势未到,而没有真正推动下去。
但是张一鸣的想法和时势对上了。那时候机器学习技术,正在因为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带来的海量连接与数据,开始显现出力量。但这是个新的技术领域,张一鸣的团队不仅没有专家,甚至根本没有成体系的方法。
「我们不会,但可以学啊。」张一鸣觉得方向正确才是最重要的,他采取了最笨的方法:通过上网找资料,想象着写出了第一版的推荐引擎。
虽然那时候大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还未看到其价值,但用户和市场却快速地肯定了张一鸣。在那个新闻客户端还靠编辑团队筛选与组织的年代,当信息总量已经大增,而用户对于新闻阅读的需求和时长快速提升的时候,今日头条的信息流模式,以及相对准确地对用户阅读需求的学习和贴近,给阅读者们在这个产品里带来了跟其他新闻客户端截然不同的体验。
「做正确的事情」是最有力量的。今日头条的用户增长很快就进入快行线,虽然在 2012 年到 2014 年之间这个产品还没有被所有人看作未来之星,但是几乎每个季度,其快速增长的用户和用户时长都在引来嗅觉灵敏的投资人的关注。
2014 年上半年,红杉、微博等主流资本和产业力量开始入局今日头条。张一鸣那条被别人认为不可能的道路,开始变得越来越宽阔通畅。
把独立思考放大 150 倍
2014 年 4 月,张一鸣接受极客公园的邀请,第一次在一个上千人的大活动上做了演讲。从他听进去周鸿祎「韬光养晦」的话到这个时刻,恰好 2 年零 7 个月的时间。
这次演讲,台上的第一主角是被极客公园邀请首次亮相中国的 Elon Musk。与他登场时候的全场欢呼相比,张一鸣被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介绍登台时,台下还是有很多观众在疑惑,为什么这个不到 200 人创业公司的 CEO,就能获得与 Elon Musk 同台的机会。
这个时候距离今日头条公布新融资消息——已完成 C 轮 1 亿美金的融资,估值超过 5 亿美金,还有两个月时间。但是张一鸣知道,自己的方向已经被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会前,张鹏与张一鸣探讨演讲内容,从媒体人的视角建议,也是出于对和 Elon Musk 同台「别太被淹没」的担心,张鹏觉得张一鸣可以畅想下未来 AI 对于信息分发的改变。因为 2015 年,AI 在科技圈已经是热门的前沿话题,一家创业公司成型的产品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如果与这个概念共振,一定会更加吸引注意力。
但张一鸣很理科生地认为:「其实我们做的还算不上 AI 分发,我们其实就是机器学习,与 AI 目前的深度学习机制还是不一样的。」
「张一鸣不喜欢谈大概念,他也不觉得需要用炫酷概念来给产品加戏」,张鹏回忆说,「你可以说是他务实,也可以说他是自信自己做的东西就是代表趋势的。」
在那场对外演讲中,张一鸣第一次系统地定义了今日头条——今日头条是自我演化的信息服务,大量用户长期使用,系统会自发成长。而用技术改变内容的分发,让所有的内容都能匹配到需要的人,这才是内容分发的未来。
靠着这些朴素、甚至在外界看来有些不够机灵的方式,张一鸣的独立思考,带着今日头条快速成长。在极客公园那一次大会上,Elon Musk 吸引了科技圈大批精英的膜拜,但是依旧没几个人能预见张一鸣这个演讲技巧还很青涩,内容也没那么惊人的创业者,四年后会成为业界内如此不可忽视的力量。
今日头条只是张一鸣的第一个思维实践。除了带领今日头条这个产品继续横扫中国市场,张一鸣还驾驭着字节跳动这个组织,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持续把依靠机器学习重新定义的信息分发,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和地域。而在抖音这样的短视频领域、以及新兴海外市场的大踏步发展,也让字节跳动的价值从 2014 年的 5 亿美金,4 年时间提升了 150 倍,最新一轮融资估值竟然已经达到 750 亿美元。
而今,字节跳动已经有底气将 2019 年全年公司营收定在 1000 亿至 1400 亿元的区间。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他在最初两年时间里那些看起来「不靠谱」的探索和实验,以及在到达转折点赢得资源后,猛烈和持续地坚定扩展。
当人们越来越看懂张一鸣的思考,很多人给予他的定义是「一个超级务实和理性的创业者」。但张一鸣不太容易被别人准确定义。就像在公司 7 岁生日这天,张一鸣选择了如此非典型的言语将自己公司的风格定义成「务实的浪漫主义」,
「晒情怀故意感动别人不是浪漫、独立思考穿越喧嚣是浪漫……」那一天台上的张一鸣这样说道。你看,虽然他不经常与人争论,但显然更愿意把很多事情,留给自己来定义和印证。
而关于张一鸣对他人独立思考的故事是可以被复制的么?在每一个被埋没甚至误解的日子里,我们每一个人又该秉承哪些「正确的远方」?进而言之,在每一个激变的时代当中,那根摇摆在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正确法则会以怎样的方式显现?
由此推演出的更多发问,也许比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身更为重要,将成为对于正确性的思考本身。
BMW 的回答:
张一鸣的独立思考能力奠定了如今字节跳动帝国庞大的根基,回想整个创业历程,张一鸣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你可以大谈 AI,但那在目前是「不正确的」,机器学习才是最合适的表达。这套务实的想法被张一鸣带进了产品之中,坚持了下来,最终用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改变了内容机制,变为一种产品哲学。
看了张一鸣的故事,这让 BMW 也想起了自己的 18 年前。2001 年,在业内众多的争议和质疑中,BMW 第一代 iDrive 系统面世——对于彼时的市场认知来说,这么一套复杂的系统既不容易上手、也并不那么「必需」。但 BMW 从那个时候开始就认定,「车」不只是「工具」,更应该是驾驶者的「伙伴」,系统的存在是为了能让驾驶者与「车」、「车周围的环境」进行自然、无界限、安全地交流——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是否就可以让「车」理解「你」的意图和需求?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复杂」和「琐碎」中解放「你」,从而更好地享受驾驶的乐趣?当「你」要和自己的朋友共度晚餐、当「你」正在赶往公司开会的途中,「车」如何才能最好地帮到「你」?这些都是 BMW 在人机交互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BMW 的交互体验,会是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模样。
所以那些看起来「不靠谱」的探索和实验,甚至被人诟病的「狂妄想法」,只有真正创新者的坚持,才能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注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