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管道◎每一天
三个月前,我在一张照片面前久久凝视,心中波澜起伏。
三个月后的今天,那份感慨像是被搓成了一股绳子,从那头到这头,连接起许多个面目模糊、如出一辙的日子。其中的亮光,从轻轻晃动的绳子间溢出来。
照片上,展现出热火朝天的工地一角: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忙碌的挖掘机、挖了一半的草地、在雾中迷蒙的樟树以及其他的树与杂草,透过三根水泥管道,原本完整的“同一片天空”被隔成三种不一样的风景,而透过各个圆所呈现的风景,又自成一体。
摄影师的镜头是会说话的,这与音乐所传达的美的管道不同。
这种“话”是耳朵搜索不了的。唯有通过肉眼捕捉和心灵共鸣,在宏大的场景中,“取一瓢饮”。对于一种美的表达,很多时候连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万事万物,复杂,多样,立体,丰富……囿于自身的局限,我们无法在每一件事物中深入解读、量化输出,其中的构造、机理,唯有“术业有专攻”者,才有洞察的能力,可对于“门外汉”们来说,攫取其在专业本身之外的美,仿佛面对一道菜的形、色、香的欣赏和品味,却是可以做到的。
角度不同,风景便不同,感触也就不一样。
每一个人,仿佛是一个个“水泥管道”。发现美的能力参差不齐,视角缤纷多样,于是,对世界的观感、解读也充满了多元化特征。
通过三个圆孔水泥管道圈住的风景,其实是同一片完整的风景,从这头看去,或者从那头看去,显然有着不同步的美。同一片风景如此,更何况是当人们面对不同的风景时,更可能出现天差地别的观感。
摄影家协会老师拍的,与我拍的,因为关注的当下的美的不同,以及表达的精细度迥异,出现或细微或明显的差别,自在情理之中。
但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在自己的频道上,展现各自所发现的美,殊途同归。这也是人类相通的终极目标。
“格物致知”。每一个微小事物所呈现的都是宇宙的雏形,在“色、声、香、味、触、法”烹饪下,提升审美能力,便是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若欣赏得了“如花在野,如林归鸟”的美,也就达到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最高境界了吧。
延伸:
“物无定味,适口定味,适口者珍”。
道家逻辑学——“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所以,还是一句话:过犹不及。对审美,也不可太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