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职业副业人事评论

心声0147 写作心理

2023-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水晓朴

“猎狗在广场上奔驰戏耍,但野兔终究逃脱不了,不管它是否已远遁林中。”

这一简短的譬喻极其鲜明地、形象地揭示了现存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景象。

在人压迫人的社会里,被压迫的弱者(“野兔”)的毁灭,有的是由于压迫者(“猎狗”)的直接摧残,有的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压抑而遭受的精神磨难。

而无论是直接摧残还是精神磨难,在卡夫卡的观念里都等于在经受无休止的“审判”,最后都必然导致毁灭。

卡夫卡的所谓“罪孽深重”就是精神痛苦的别一种说法。从他“无法忍受”的生活可以看出,《诉讼》主人公的经历也包含着作者自己的某种体验,尤其在关于“自我法庭”的审判这一方面。

卡夫卡的心理特征是弱者的恐惧感。他在一则日记里曾写道,他有一种 “对未来的恐惧。

一种从根本上说来使我自己感到可笑和羞耻的恐惧。

”他的创作似乎都以他的这一心理体验为半径,因而在他的内心投影的“对应世界”的圆周内展现的人物画廊是一个弱者群。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作品可以冠上一个总题目:《野兔的逃猎》,主人公都是些灵魂的逃犯。

“猎狗”就是那个阴森威严的城堡、那个看不见的法庭以及任何莫名的威胁。

卡夫卡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名篇《地洞》可以看作是作者这一创作主题的总结。

主人公那样惶惶不可终日,成天发疯似地“干着杞人忧天的傻事——挖筑地洞,写的是动物,但表现的是一个被追逐得无处逃遁的被迫害狂的心理,极为生动细致。

不过在表现内在情感这一点上,写得最强烈因而最有代表性的要算一九二二年问世的《饥饿艺术家》。

一个以饥饿为表演手段的艺人,在 这种“艺术”成为时髦的时候,他红极一时,但曾几何时,别的时髦起来,他的境况便一落千丈,不得不被一个马戏团招聘。

但他在那里获得的观众竟不如一个动物,最后在寂寞和凄凉中,在“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的情况下,悄然饿死在那只他借以“表演”的铁笼子里。

这位艺术家有一种变态心理:按照合同,他的表演期(即断食期)为四十天。

但四十天期满时,他虽饿得“瘦骨嶙峋”,精疲力竭,他却不肯出笼,因为他觉得他有“无限的表演能力”,应该让他的“艺术”“达到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峰”。

他的要求当然得不到老板的批准。因此他在表演上总是得不到满足,他对自己的艺术“从未满意过”。

于是,这个执拗的艺人,怀着不自由(即艺术上达不到满意的境界)毋宁死的意志,把表演的手段(饥饿)变成抗议 的手段(绝食),直至死亡。

你看他简直是带着一种情欲在忍受折磨。这个骨瘦如柴的主人公的图像也是一个象征,寓意是多重的,其中有一层意思相当明显,即艺术上得不到满足的精神饥饿。

卡夫卡为“还现实以真实的、纯粹的”面貌,始终在寻找合适的表现手段。

但显然觉得没有找到,所以三部长篇都没有写完,他甚至要把全部作品付之一炬,说明他在艺术上也觉得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

他的这一种精神折磨和内心执拗通过主人公跟老板的抗争,特别是通过他找不到合适的食物宁愿饿死的态度,强烈地表达了出来。

这里仿佛有一种克尔凯郭尔的音响:“人的思想行为要在最激烈的程度上象个人。”

饥饿艺术家这个艺术的探险者和殉难者不正是作者的自况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