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知否》我终于知道,自卑是如何毁掉一个孩子的!

2019-01-22  本文已影响10人  8392d2824f46

最近热播的《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里面有一个反派人物“墨兰”(女主明兰同父异母的姐姐),给小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集任性、虚伪、刻薄、自私、心机深、不自爱……诸多缺点于一身,让观众恨得牙痒痒。

其实纵观她的整个成长经历,你会发现,她本质上是一个极度自卑的人。

她是庶出,跟嫡出比,天生地位低下。而她做妾的母亲(剧中称“小娘”),虽然用心机和手段赢得了她父亲的心,但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每时每刻她都被母亲拿来和嫡出姐妹比较,缺乏正确引导的自卑之根最终长出了扭曲之果,她成为了所谓的“人上人”,但也变得越来越面目可憎。

小时候,母亲要求她常去祖母那,让祖母喜欢,以提升她在家里的地位。而祖母一旦对她稍显冷淡,她便极为不悦,大哭大闹,说祖母不喜欢她。

她读书,是为了讨到父亲更多的欢心。

她参加贵族集会,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物色权贵郎君,以求翻身嫁入豪门。

她敏感,神经质,犯了错误推给别人,一遇事,就装腔作势,哭哭啼啼,通过示弱来求得父亲的偏爱。

而最终,通过极其卑鄙和阴毒的手段,得以嫁入伯爵府,成为不输嫡姐的豪门夫人,完成了内心自卑的最大补偿,也开启了悲剧的婚姻生活…….

从墨兰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卑”的影子无处不在,那究竟什么是自卑?自卑又有哪些表现呢?

自卑感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你成绩比我好,家世比我好,能力比我强,甚至长得都比我好看,于是我就否认了自己的价值。

这种“无价值”感,其实是一种自我攻击。而长期的自我攻击,会让人产生一系列的自卑情结。

1.敏感

自卑的人,自尊心很强,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比如,别人真诚地夸他,他会认为是挖苦。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其内心引起波澜,胡乱猜疑。

2.失衡

把自己置身于弱势地位之中,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慢慢的会心态失衡,比如别人欺负他,即使内心不服气,也自认为是正常的,非常认同自己的弱势身份。

3.情绪化

表面上好象逆来顺受,过分的压抑会让他们随时爆发。由于缺少应对能力,失业、离异、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当受到一点不公平的待遇时,就以为别人睢不起自己,难以忍受,言辞激烈,大动干戈。比如有的年轻人因为被分手,会因此自杀或者杀人。

没有一个父母愿意看到孩子被自卑带来的负面情绪反复折磨,那么,我们从现在就要反思自己教育方式,因为自卑情结的产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跟童年成长经历有关,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仔细想一想,如果“庶出”和“比较”是墨兰一生自卑的源泉,那么我们又给孩子贴上了哪些使其自卑的标签呢?

“咱家穷,你要好好读书,超过班里的有钱人……”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你怎么总考不过班上的张小明啊?”

“你个胆小鬼,我看你也没多大出息。”

......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听到这些贬抑性的评价,头会不自觉地低下去,如果掉在地上的自尊和自信,很难找回,他会慢慢地产生自卑感。

有的家长会问,孩子有缺点或者做错了事,就只能憋着不讲吗?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自卑是隐藏在个人成就后面的主要动力,一个人由于感到自卑才推动他去完成某些事业。

也就是自卑对人有许多消极的影响,但同时它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所以对于家长,不是不让讲,而是正确地讲,引导孩子将这种自卑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行!

在这里小编有“2个雷区,2个必须,2个建议”给到您,希望对您有帮助。

2个雷区

1. 不比较

不要经常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要让孩子客观地认识自己。如果要比较,可以告诉孩子别人在某件事上的付出,并相信自己的孩子通过努力,也会取得一样的成绩。

2. 不贴标签

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不要因为一件事做得不好,就给孩子贴上“马大哈”、“笨蛋”、“饭桶”一类的标签,这样的打击,会内化他的自卑心理,让他越来越没底气。

2个必须

1. 将孩子“推”出去再“拉”回来

家长在指出孩子的缺点后,一定要给出清晰的建议,让孩子以新的思路或者状态去尝试。比如孩子手工总是做不好,可以对她说,妈妈觉得你的手工做的不是太好,来,妈妈和你一起想办法,咱们做个更好的。

2. 孩子有进步时,给予适当的表扬。

中国父母表扬孩子总是瞻前顾后,生怕孩子会骄傲。其实正确的激励不仅不会让孩子产生骄傲的心理,还能够正向强化他的行为,让自信始终伴随孩子。

那如何正确地表扬孩子,请点击 停止夸孩子“真聪明”,斯坦福教授忠告:请用这15个夸奖句式! 查看我们的往期文章

2个建议

1. 定得目标不宜太高,划分为阶段性的小目标去完成。

在面对自卑时,我们往往会拟定一个虚构的目标来帮助自己从自卑中解脱出来。比如家里穷,孩子可能会从小立志“当老板挣大钱”,再比如孩子成绩很差,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可能会暗暗下决心考个全班第一。

这些目标,纵然是好的,但往往与现实差距较大,孩子希望能够实现,又觉得自己不行,这样反复无常的自卑感会分去孩子很多心力。家长要正确引导,将可行的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小目标,当孩子攻克了一个个小目标,看到了希望,就会一直努力下去。

2. 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的残障人士,在某方面的特长很突出。比如用脚弹琴,用嘴写字……而这些有特长的残障人士,一般也比较阳光,心态积极。

这就是自卑的补偿机制,应用得当,它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所以培养孩子的一两个特长,能够化解孩子的自卑感,让他更有力量和底气。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 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来头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而这种信心,需要家长注意教育方式。自卑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引导!

公众号:【康桥教育集团】,精选欧美顶级育儿杂志内容,专注宝宝的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家庭亲子关系处理,每天育儿干货喂饱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