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见解

2019-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亿苯证金

提到鲁迅这个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大概百分九十的现代人都会说:严肃、教科书式、不苟言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鲁迅来自于,从小到大课本里的背诵全文,还有那张带小胡子不苟言笑的大头照。但事实上,这是对他最大的误解。

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里说:“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他嫌你写的文章水平不高,他会说:“我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这种东西居然也有发表的勇气。”他怼熊孩子时会说:“小时候,不把他当然,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他怼键盘侠或者杠精时会说:“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顾不应该将厨刀铁斧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小学时,教书先生叫对联,上联为“独角兽”,他的同学答不出来,就问鲁迅先生。结果鲁迅马上回了一句“那就对“四眼狗”好了。”他看到女生总是哭,便给对方起了一个特别惟妙惟肖的外号,叫四条。别人问为什么,他说:“女生一哭,眼泪、鼻涕齐下也!不是四条吗?”

同时他还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有一次鲁迅正在写文章,外面的猫却叫个不停,弄得他很烦躁,思路屡屡被打断。这可怎么办好?很生气,又不能伤害小动物啊。这时候,鲁迅看到了手边那个装了50支烟的铁皮烟罐,他拿起烟,对着那个让他闹心的猫咪,一根一根不停发射。(来源https://www.zhihu.com/org/you-shu-gong-du-13)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在生活中,是非常受欢迎的“开心果”,还是骂人不带脏字的高手。但正是由于他对社会深刻的理解,才能讲出如此高水平的话语,写出如此尖锐的文章。

当年积弱的中国,事事不如人,于是矫枉过正地崇洋媚外,认为哪怕文学,中国也不是欧美的对手。那么,是谁真正显示了中国文学同样牛逼?是那些高唱“保存国粹”的老古董,还是锐意革新的新青年导师?而我认为,恰恰是这个怀疑一切的鲁迅。也许是出于艺术家敏锐的直觉,他在肩负启蒙任务之余,居然还能先锋性十足。他和那些毫无交集的现代文学大师殊途同归,开始远离对客观世界的繁琐描写,而是以极简、变形的方式冲向人类的内心。他火力四射地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而在《朝花夕拾》里,又回到了中国传统醇厚审美,以平淡见挚情,以留白见繁复。(来源https://www.zhihu.com/org/you-shu-gong-du-13)

他对人性的体察,已经越过了一国的界限,正如很多人所说,那些“劣根性”,其实很多是人类通病,并不是中国人特有。历史在变,人性从未改变他是个永远的反对派,永远的孤独人。

在他的小说里,不但腐朽的赵老爷们在嘲讽和杀害启蒙者,启蒙者想拯救的民众也在欢愉地吃着人血馒头,甚至启蒙者自己,也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要不要因为围观为祥林嫂的死负责?要不要为惊醒了涓生子君却让他们无路可走负责?他无处不在的怀疑精神,不止指向衰颓的旧世界,指向愚昧的群众,更指向反抗者自身的毒化,指向自己。没有任何官方会喜欢活着的他,然而,往往正是这路桀骜不驯的怪才,才想出改天换地的奇思,才引领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才顶着“用火是背叛猿人传统”的咒骂,一路奔到了可以天涯咫尺的网络时代。

他是个大义凛然的人,无论新道德旧道德,总是捡起那些他觉得对别人最好的,自己肩负起来。

小时分家产时坑了他家的舅舅,在《阿长与山海经》里,被他写成一个“胖胖的,宽厚的老人”;害了他一辈子婚姻幸福的母亲,他却以“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作为写给母亲的信的开头;与周作人同住北京时,他负担了绝大部分家用;毫无感情,且无婚姻之实的朱安,他绝不以之为泄欲工具,却供养了一辈子;他爱萧红,却苦苦把感情限制在“师生”范畴;无数次被帮助过的青年坑害,却只被人记得他的反击刻薄……这个本应活得汪洋恣肆的天才,却选择了在道德重负下消耗自己。奔放不羁会不会是艺术家的必需品?重负会不会限制了他的才华,让他并没有达到自己本该有的高度?答案都是否定的。拘谨与严肃,绝望与重负,将他的文笔推向了新的高度,让他站在了20世纪中国文坛的巅峰。

鲁迅先生的书值得所有人读,他的书将人性隐藏的最深的一面,以最露骨的、滑稽的、令人深思的方式,展示在世人的眼前。他的文章,不仅有助于认识社会,还可以作为最深刻的反面教材,让自己不要成为他笔下的那些小市民形象。“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其实少更当读鲁迅啊!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他的尖锐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刻薄的用语,苍凉的情感,都是常人难以比肩的。读懂了鲁迅,就读懂了人心;读懂了人心,才能看透他人;看透了他人,离看清自己也不远了。

1936年10月19日早上5点25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