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原生家庭OK吗?

2020-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生命是一场修行

一说到父母,我们时常想到“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类的词,确实有不少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很深厚宽广。最近听樊登讲的苏珊.福沃德所著《原生家庭》,书中提到有一类父母,他们借爱之名给孩子带来很大伤害,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和未来,这类父母被称为“有毒父母”。当然了,樊登为照顾听书者的感受,改称“问题父母”。那么,什么样的父母是问题父母?书中有27道测试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下面的链接测试一下:https://mp.weixin.qq.com/s/euvGa8CcAMb7kAQWuVMcBQ,如果你对其中1/3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那么你可能遇到了问题父母。

抛开那些由意外或疾病带来对家庭的伤害,一般来说,不幸的家庭往往是由问题父母构建的,我们如何界定问题父母呢?这样的父母一般有5种不同的行为:

1、操控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有的会采取直接控制的方式,比如说威胁子女,如果不按照自己说的去做,就断绝关系;有的会用爱作为伪装来控制子女。我有一个朋友,她婆婆就是后者。婆婆帮他们带小孩,不过呢,婆婆常常希望媳妇听她的,媳妇如果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呢,她就会产生情绪,并说自己为他们带孩子,都是为了他们好......,搞得朋友一个头,两个大。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往往不是屈服于父母的操控,就是与父母对抗。

2、酗酒型

酗酒型家庭一般会伪装成“正常家庭”,也就是说,酗酒者会否认自己酗酒,酗酒者的配偶也否认问题的存在,甚至为酗酒者的行为开脱,认为对方只是心情不好喝了点酒,而忽略酗酒行为对家庭造成的伤害。有些时候呢,酗酒者会把自己酗酒的原因归给孩子。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被忽视而缺乏安全感。他们一方面对酗酒的父母深恶痛绝,一方面却又不知不觉习惯了这种模式,以至于长大后,也找了一个酗酒的伴侣,或者自己成为一个酗酒者。

当然了,如果父母并不酗酒,但是家庭里表现出的来氛围和酗酒家庭同样的氛围的话,也归于这种类型。

3、身体虐待型

这里要区分惩罚与虐待的界限。惩罚是事先和孩子商量好的一种规则,一旦孩子违反了规则,则需要接受惩罚,并且这样的惩罚是适度的。而身体虐待,则具有随机性、缺乏约束性。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打的原因,很可能身体受了伤,而父母依然停不下来。

这种类型的父母,很可能自己也成长于一个暴力的家庭,所以除了暴力,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他们很可能自己也极不成熟,甚至可能在孩子身上寻找父母的替代品,如果当年在父母身上没有得到的情感慰藉在孩子身上得不到,他们就会通过身体虐待来发泄心中的怒气。

而父母中未曾施暴的那一方,如果对暴力行为不加劝阻,其实也是变相在伤害孩子。

这种家庭的孩子,内心往往累积了很多的愤怒与恐惧情绪,对人很难建立起信任,也可能因此厌恶自己,觉得自己不重要。

4、言语虐待型

比起身体虐待,言语虐待更为隐蔽,伤害更为长久。比如说,我有个朋友小时候做错事,常常被父母责骂,几十年过去了,她现在都还记得那些场景,并黯然神伤。为什么父母会这样呢?有的父母是因为期待孩子做到自己理想中的十全十美,有的父母是因为争强好胜,通过辱骂孩子来建立优越感,从而逃避自己的无能感。这样家庭的孩子,常常有着错误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感低,不自信。

5、性虐待型

这种类型,据作者说,并不是小概率事件呢。书中根据美国人类服务部提供的数据,每10个孩子里面,至少有一个在18岁之前曾遭到过自己信任的家庭成员的性骚扰。乱伦的界定很难,这里说的乱伦,并不是仅仅指发生性行为或者身体接触,也包括在孩子面前裸露身体,或者偷窃孩子换衣服、反复讲述不雅内容等。一个家庭里发生这样的情形,往往会成为这个家庭共同的秘密,受害者会感到自责,自我厌恶和羞耻,会把这种行为当成是爱,甚至会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用各种方式来自我惩罚。

这5种类型的父母,也许并没有必然的界限,问题父母可能既有言语虐待,也有身体虐待,也可能还有操控。问题父母有意无意地会把自己扭曲的观念、情绪和行为一点点地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小孩没有辨别能力,一旦从父母那里全盘接受了这些,长大后的他们,性格必然会同样有问题,比如说极度自卑,比如说脾气暴躁。如果不加以改变,则可能会代代传承下去。

我们对问题父母的类型有了了解,了解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给父母定罪,而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的曾经有清晰的认知,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消除这些过往给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尽可能避免这些影响传给我们的下一代。而要想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得从源头去化解。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父母给我们的伤害并不是我们拒绝成长的挡箭牌,我们已经成年,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怎么对人生负责呢?

对自己人生负责的第一步,就是允许自己表达愤怒和哀伤。

可能有人说,人无完人,父母把你养大也不容易,都过去那么久了,就别再计较了,原谅父母吧。真的这样做吗?作者其实并不赞成。作者认为原谅应该发生在处理完情绪之后,面对曾经的创伤,我们很有可能还有没有表达出来的愤怒、痛苦和悲伤等情绪。在没有处理完旧有情绪时就勉强自己去原谅,其实对于化解过去经历带来的痛苦没有益处。何况有些父母并不认为自己有错,也并不在意你是否原谅,这个时候去原谅的话,可能意义也并不大。说到这里,想起来我一个长辈,他儿子跟他关系极僵,已经不相往来。原因是他儿子一直对小时候的一些经历耿耿于怀,对他有强烈的不满,他向儿子作了很多解释,说明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做,当时所怀的想法并不像儿子所设想的那样,但儿子就是跨不过那道坎,最终两人不欢而散,断了往来。我曾经劝他站在他儿子的角度去理解一下儿子,不过他很生气,并不认为自己有任何的错误,倒是认为儿子紧紧抓住那些小事情不放。因为难得见到这位长辈,我对他儿子也并不熟悉,只能对他们的关系感到遗憾。

跟“原谅”相比,作者提到另一个概念“宽恕”,心理学中更多用的这个词。宽恕对于创伤之后的疗愈有积极的作用,不过需要建立在我知道自己有力量保护自己、能阻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并且我知道是对方做错了、而不是我做错了什么的时候。当宽恕成为一种主动、富有善意的选择,而不是不得不时,它才是真正有效的。所以,在我们尚未处理好内心的情绪时,不要急着去宽恕谁,但是呢,也不代表我们跟父母断了关系。

对人生负责的第二步,是打破旧有中毒的模式。

小的时候,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往往会盲从家庭里的观念,这些有毒的观念,往往会让我们产生消极的情绪,操控着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通过回溯这些困扰我们的行为模式背后有哪些观念和感受在作祟,我们就能够逐步消除父母有毒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怎样有效地识别出有毒的观念呢?书中提供了两份表格,一份是观念,一份是感受。表格也可以自己制作。比如,我的观念可能是:让父母对我满意是我的责任。我的感受可能是:当我没有考到好成绩时,我会非常内疚。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就是:当我没有考到好成绩时,我会非常内疚,因为让父母对我满意是我的责任。当我们反复做这样的练习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潜意识中,竟然有那么多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

根据情绪ABC理论,A是激发事件,B是信念,也就是观念,C是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等结果。如果我们要想得到理想的C,就需要调整B。这个重塑观念、情感和行为的过程,就是在进行“自我界定”。也就是知道父母与自己之间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是父母的,哪些是自己的。因为中毒的模式,往往都是彼此之间界限不清。在此过程中,可以多一些非辩护性回应,而非情绪性反应。即不管对方怎样用过去你熟悉的模式来对你,你都不要去辩护,也不要期待对方给你怎样的回应,更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左右。而是说:哦,我明白了;好的;你说的都对。或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真实态度。通过反复地操练,慢慢地父母就会知道哪些是你愿意接受的,哪些是你不会接受的。当你真正建立起了自己的边界,你就可以有力量去掌控对话,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且有力量去拥抱属于自己的崭新生活。

不过,如果要彻底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最彻底的方法是:和父母对峙!这听起来太难了,很多人连跟父母提起过往,心平气和交流的机会都很少。事实上,和父母对峙,并不是说为了向他们发泄自己的愤怒或者去报复他们,而是让他们明白,曾经他们的行为带来了什么结果,你们的关系该如何定位,并且去克服过去的经历所带来的恐惧,让自己有平等对话的力量。当然了,和父母对峙,也不是说要让父母向自己道歉,或者让父母去做出改变。因为这其实是很难的,很多父母也做不到,甚至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辩护。但是,我们依然要跨出那一步,因为我们需要给自己童年经历的痛苦一个交代,需要告诉父母:我是值得尊重的,我不允许你再用同样的方式伤害我。只有我们做到了坦然面对,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释怀,也才能真正原谅。

不过呢,和父母对峙,也是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

1、改变旧有不合理的观念,知道父母和自己的边界在哪儿。

2、内心要足够强大,能面对父母可能出现的否认、反驳和愤怒等情绪。

3、事先准备好想表达的内容,并且练习非辩护性回应。

4、获得支持,不管是伴侣、咨询师还是朋友,来帮助你一步步完成对峙的整个过程。

对峙的形式可以是面对面,也可以是书信。作者不建议是电话,因为它的效果很不好,不是被挂了电话,就是表达不出真情实感。面对面的话,最好在自己家而不是在父母家,更不要选择在公共场合。书信呢,可以按作者提供的模板来填充,比如,以“我想你说些以前从未说过的话”开头,然后分成四个模块进行,分别是: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以作者多年的观察,对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困难,过程大多数比较平静,很少会出现激烈的冲突。最坏的结果,是父母拒绝承认和改变,或者变本加厉、采用敌对的态度,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考虑一下,是否暂时需要跟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减少联系。真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未必不是好事,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必刻意勉强自己。

疗愈原生家庭的伤害不容易,但是为了不背着过往那重重的壳,让人生轻装上阵,还是蛮值得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