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难为
从梵净山回来已过去整整两天了,我原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我还是忍不住码起字来了……
在写《荔波的水》时,我的心情是愉悦的,甚至是欢快的,可提笔写梵净山,我的内心除了沉重就是深沉,爬山的艰辛和无助,僧人远离尘嚣的信念和笃定,甚至我想说爱水的“智者”好当,爱山的“仁者”难为。
我知道我这个说法也是片面的。我只见到了荔波的山涧溪水,当真正置身于翻腾的江水,澎湃的海浪之中,我也会心惊肉跳,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的。至于山,在泰山,华山,黄山,衡山,三清山等等,导游那一声声“走路不拍照”“拍照停下步”几乎是喊叫的声音,让我们知道了脚下路的崎岖坎坷,更知道了身边的沟壑深渊。
每每看到“梵净山”三个字,我都不敢轻易去读出口,不是因为“梵”字是个生僻字,而是因为“梵净山”三个字彰显出的神圣清净之气。据说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是我国佛教五大圣山之一。梵净山早在明万历以前,已享有盛名。
梵净山景区有两个主要景点:
一是红云金顶,梵净山金顶山峰直立高达百米,中部裂缝名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上有天桥相连。两边各建有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红云瑞气常绕四周,人称红云金顶。
梵净山金顶特别危险,海拔2336米,到较低的地方,垂直的高差距离达到了94米。从远处看,就像是垂直落在云雾中的巨大感叹号,奇险无比。攀登金顶,需由右侧沿从绝壁上凿出的狭窄石蹬,借助铁链,手脚并用才能攀援而上,倘若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金顶是梵净山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的“聚景盆”,品位高,绝世仅有。
二是蘑菇石,梵净山的蘑菇石是贵州标志性景点之一。因其受风蚀作用后形成基部小,上部大的蘑菇形状,故称蘑菇石。也因为它的成因,也叫“风蚀蘑菇”或“风动石”“摇摆石”在此就不赘述了。蘑菇石多数是特水平成层,层层叠叠堆积起来,好似重重叠叠的万卷书。岌岌可危的蘑菇石,它们又个个相间有距,既像天上飞来之物,也似是地下生长而出,傲然矗立着。伫立在云雾缭绕,或晨曦晚霞之中,甚是壮观。身处其旁,顿觉毛骨悚然,魂飞魄散。
都是去梵净山没登上红云金顶,就等于没到过梵净山。我还真到了梵净山,但我既没有登上金顶,也没有走近蘑菇石。我感觉自己就像印象派画家莫奈用他开创的“连作法”那样,他为了追逐光,留住光,在他支起的十几个画架前来回的奔跑作画一样,而我在金顶山与蘑菇石之间的一段山路一段平路上来来回回拍视频。要有去蘑菇石的,要有去金顶寺的。这段没拍到山顶,重来;这段没戴帽子,重来;这段又有路人闯人镜头,重来……我容易吗?无他,不就是因为没登上金顶,没走近蘑菇石,没拍到好照片,又想给自己留下点到过此地的痕迹吗?
话还得从头说起:从梵净山的游客中心,也就是景区入口,先是乘坐20多分钟的中巴车,车上只能坐16位游客,车在蜿蜒的盘山路上行驶。路很窄,有些地方是不能会车的,只能是一辆车停下来等着,另一辆车才能开过去。至于弯道,那就多的去了,有的几乎就是90度,有些是连续好几个。我盯着司机手里的方向盘,手心里直冒汗。到了索道口,再换乘20分钟左右的缆车,由奥地利建造的缆车索道,有18根高架柱,时速控制在每秒6米。坐在里面很安全,但把眼光投到窗外,远处的云海,近处的山峰,满山的树木,满眼的绿叶,要淡定从容已经很难了。下来缆车,接下来就全靠自己的两条腿了。
从索道终点就开始登山了。现在想来景区设计的行走观景线路是最合理的:
顺着人工搭建好的木栈道山路,到达蘑菇石。从蘑菇石顺着山脊背走一段坡度较小的水泥下坡路,来到金顶峰山脚下,金顶峰的攀登才刚刚开始。等金顶峰是从右边上,左边下,不走回头路。
尽管去蘑菇石的山路是木栈道,可每一步都是登山。路不是很宽,并排可以走三个人,可有上有下的,爬起来不能只顾走路,还要抬头让人,偶尔还要看看远处的天空,山底的乱石。但这个过程太难了,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再加上人流量大,摩肩接踵还行,就怕摔倒一个就像倒积木一样,哗啦啦全倒了……
可我就在去蘑菇石的四分之一的路上退回到了索道口。因为走山路的艰苦,我不断去向游客打听到了情况,说是不用到蘑菇石,可以从小路直接去金顶峰。我便折回到索道口直接去金顶峰。这段到金顶峰山脚下的路也是人工修建的水泥地面的山路。但我笃定了信心,一定是要去等金顶的。所以我来到了金顶山脚下。
登山开始,但一切不如人愿:这登山也太多人了,我才走了不到五分钟,队伍就停止不动了。一条窄窄的上山路,被游客有序地堵的严严实实,有从山腰下来的人说在足足站了一个小时,排着队队伍就没挪过一步。怎么办?登山要时间和体力,站着等也要时间和体力,还要耐心。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古华山一条道”,现在我才明白一条道的岂止是华山呀!这梵净山的金顶也只有一条道上去,还有……,还有人生之路……我……,放弃吧!蘑菇石,我也没有靠近,原因是怕登山艰苦,留点力气登金顶峰。来到了金顶峰的山脚下,准备跟着登山的游客队伍一路前行。可这人数,这速度,这世间,这天气,还有我的体力……回吧?回吧!
现在想来最艰难的路就是从索道口到蘑菇石,最最艰难的是当然是登金顶峰了。可我这件事都没做,就已经累得够够呛:山上的每一步都要脚力,还有就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呢?
我还仔细观察了一下游客的情况,总统感觉北方人比南方人多,上了年纪的的人比年轻人多。年轻人忙于工作,可以理解;可上了年纪的人来登山,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很多年前,我去了趟五台山,体力是没问题的,景观我也还记得,但当时我脑子里一直在思忖着一个问题,这成群连片的寺庙,占据着个个山峰,他们为啥要这样选址。现在想来我真是幼稚至极。这次的梵净山之行,又让我对佛教,对出家,对僧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崇山峻岭,山峰连绵,树木遮日,杂草丛生,瘴气弥漫,野兽出没,这或是就是古时樵夫走的路,僧人行的道。还有就是路途艰辛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你只有你自己一个人,心里的孤独恐惧无助交织在一起,这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不是凡人所能承受的。
“仁者爱山”之乐,就是乐在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难为呀,仁者!
———2021.6.11于虎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