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庸》论学习之道

2018-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丁洁薇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书人丁洁薇。我今天讲的是《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广泛学习,要仔细请教,要谨慎思考,要清楚分辨,要切实实际。不学习则已,学习而未能熟练绝不肯停止;不请教则已,请教而未能了解绝不肯停止;不思考则已,思考而未能领悟绝不肯停止;不分辨则已,分辨而未能清楚绝不肯停止;不实践则已,实践而未能确实绝不肯停止。别人一次就办到的,我就算做一百次也要办到;别人十次就办到的,我就算做一千次也要办到。如果真能采取这种方法,再怎么愚笨的人也能变得明智,再怎么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刚强。它表达的是学的几个递进的阶段,从博学到审问,从慎思到明辨,最后是学的最后一个阶段:笃行。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这句话常被当作励志名言,比如中山大学的校训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学习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学习的环境下。但是真正学习的方法是什么?我们所使用的学习方法是正确的么?那么我所讲的这一章,就完全可以使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这几句话明确指出了从“学”到“习”这个过程里的几个重要步骤:博学就是广泛的学习,并不只是摄取我们本专业的知识,要每个方面都有所了解,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审问,就是通过吸收的知识进行深入地追问,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慎思,谨慎周密的思考,这是消化知识的过程;明辨,明晰的分辨,准确的判别,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学问思辨这四个步骤可以说是我们在内部世界的运作,那最后的笃行就是作出在外部世界的表达,是践行学志的过程。这一整个大的框架结构就像我们在做讲书人时的过程,从读一本书开始,然后仔细的钻研通透,从深部挖掘知识,明辨后再通过讲书的形式外部输出,完成笃行的部分。

      这几句话的后半部分很容易理解,那就是学会坚持。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痛苦的过程中放弃是最容易的,但往往结果会令人更加痛苦。所以这就代表着如果想在某一方面做出成就,那就需要坚持。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还有一个故事,大家在初中都学过《伤仲永》这篇古文吧,方仲永本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从小便被别人称为天才。但是他的父亲却以此当作赚钱的工具,疏忽了对仲永的学业教育,以至于让这个“天才”最后变成了最平庸的那种人。要是其父有好的远见,让仲永坚持学习,说不定他会成为一代名家而不是一个平凡人。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本来觉得中庸这本书好难读懂啊,做讲书人一定会很难,我不想去讲。可是老师开导我说,要多去试一试;听到这句话,我心里还是不停地打退堂鼓,但是,老师坚持要我讲,现在我站在这讲书,明显老师的坚持赢了,结果就是我克服了内心的紧张,来表达我所理解的《中庸》第二十章。感谢老师的坚持,我才有勇气将这一困难的外部输出坚持表达出来,所以我觉得每一个讲书人都很厉害,都能将学问思辨行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秉着从内部吸收到外部输出这一过程来鞭策自己,只有完成笃行这一步,我们才会有更有效的收获。

      感谢聆听,我的讲书到此结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