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集体大课”有什么用?
学习理论基础,不如学习学科思维…
大学里的“集体大课”有什么用?又到开学季,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最先接触的就是集体“大课”。
回想当年我大一的时候,对于大课的心态也是非常纠结的:人多,针对性不强,老师水平一般…
渐渐的,大课就沦为了“行尸走肉”,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在低头玩手机或者埋头睡觉,学习氛围非常不好。
大学里的“集体大课”有什么用?“马原,想说爱你不容易”
和大多数学生一样,作为刚刚踏入校门的大学新生,我就发现第一个学期课表上被安排了几门占学分很多、一连上好多节的“大课”。
不少公共基础课很多学院都会上,比如马原,高数等,所以常常是大班教学,一个班可能要有140人到150人。
人数众多诱发了“匿名”心理,滋养了懒惰情绪,以至于每次上大课,明明都要迟到了,我仍然慢慢悠悠地走,毫不在意。
然而,这样的懈怠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在第一学期的马原考试时,我就以总分63的成绩擦洗线而过,如此低分深深刺伤了我的自尊心,这才让我情醒过来:看似简单的“大课”并不是可以轻易通过的,也需要重视起来。
大学里的“集体大课”有什么用?
难度偏大、内容多、抽象也是不少学生对本科基础课的描述。
其实还是因为大家对于基础课的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不懂得基础课究竟能够培养个人哪些素质。
你怠慢了学习,学习自然也会怠慢你,而且是以成绩这样血淋淋的方式。
“基础课是基础,学的是一种思维”
在我看来,基础课的作用,可能只有入了研究生的门以后才懂。
其实说实在,大学基础课诸如高数等,如果不是要考研的话,多数同学在未毕业前就已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很多人就会认为学这些基础课没用,反正以后工作也用不着那些理论。
大学里的“集体大课”有什么用?
但我们遗忘的只是大部分的理论公式,可是学科思维却早已在我们当初努力啃下他的时候转化为我们思考的逻辑了
我是文科生,但在我学习政治这门基础课的时候,我也渐渐摸索到了其内在的逻辑,掌握了学习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在我学习其他学科甚至生活中都起了不小作用。
上好基础课,方法很重要
要想上“大课”不走神,不犯困,那还是不太现实的,毕竟大课人数众多,时间也长,不可能一直都是讲重点。
所以在上“大课”的时候,我们要有技巧地学习,注意“劳逸结合”。
大学里的“集体大课”有什么用?老师方面,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引起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深入地思维,树立信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讨论中来。
作为学生,更是要端正态度,提高学习基础知识的思想觉悟,跟随老师的脚步,给学科打好基础,也给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
大学新生们,课虽然很多,但不要偏心哦,每个课都有其价值和作用,好好把握每堂课,按时按需分层次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文:狐狸阿姨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