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在职无休假不上培训班,自学6个月一次过法考——相信你可
【经验贴】在职无休假不上培训班,自学6个月一次过法考——相信你可以!
11月30日查分当天,说是早八点开始,但是网页打不开。其实我没那么着急,但是有人急。后来大概十点多钟,过了那个网络拥堵的时间,我打开查分通道,看到自己主观题得分超110分,顺利通过。
我也没那么兴奋,对这个结果我觉得还满意,因为对自己的学习和付出有着相当的把握。我想这一次,是时候了。
早在十几年前,刚毕业当年参加了一次,那时备考是带着一种参与的心情,准备也认真,但毕竟年轻而且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上毕业时很顺利进入了不错的单位,所以对于这个证,感觉不那么重要。这样的心理,自然很大程度上过不了。结果就是,差9分。后来没再想参加考试,因为工作中用不到。
不过,当年大学专业是法律,虽然后来工作中基本没用到,但是对于一个法律人来说,这个证书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证明一个人的法律专业程度。所以,虽然没再考试,但心里总有一点小缺憾,好象梦没做圆满。
今年,因为工作发生较大的调整,用到法律知识的机会突然增加了,我的专业终于有用处了。但仅靠我十多年前学习的内容,早已跟不上需要,我迫切的感觉到,自己需要重头再来。法律的更新,在这十几年间,早已是沧海桑田。
除了还能记个大概的民刑的与生活关系比较多的一些内容,其实基本上当年所学的知识,全都还给老师了。而且,重要的是,这十多年,我都没再关注过法律。决定要参加考试的前提,还是挺象白纸一张的。
对于是不是下决心参加法考,用了两个月时间去决定。真是很浪费。不过,我后来觉得,认真的决定是一个前提,只有认真的决定,才能认真度过整个备考过程。该浪费的时间,已不在于这两个月了。如果说浪费的话,那十多年的时间,才叫浪费呢。年轻的时候不去考,到四十了才想去考,真是折腾自己。
决定做好了。接下来,就是备考。
4月份正式开始备考。买的法律出版社官方教材,四大本,法条汇编,加上中国政法大学编辑的五年真题,一本案例指导分析用书。就这些。除此以外,再没用过其他教材。没做过任何模拟题。
没做详细的学习计划,但是学习过程在心里有一个大概的安排。
4月份开始,先看四大本。认真的看书,理解,一直看到6月底。为什么是单纯的看书?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那个时间,最需要的拾起过去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里重建一套法律知识体系,因为我丢弃的内容太多了,如果直接想去做题,恐怕是连题目都看不懂。
我是先扫了一下17年真题,感觉没什么会的,案例基本上无处着手,更不要说理论概念这些了,整个忘光光。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根本无法去应对真题,象一个非法本一样,我让自己整个归零,从头学起,从理论学起,把那些知识,暂时先搬到我脑子里,就算理解不了,也要先有一个大概印象。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
就是看书,然后对照相应法条,从头到尾。
我在想,可能参加法考的人,没几个能耐心把四大本认真读完的。但是就我通过的情况而言,可以说四大本就是纲领,绝对的纲领用书。几乎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答案,专业的用语,你都可以在四大本中原原本本找到。我偶尔看过瑞达法考几个大神的讲课,其实老钟说得对,他们就是知识的搬运工。
我很庆幸,自己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为我是那种学习比较慢热型的,有时候理解可能会慢一些,但是学会了以后就很扎实。当年在大学时,因为一门国际经济法方面的课程,没怎么听懂过,但是为了应对期末的考试,我硬是生生把整本书读了六遍,基本上实现了全书背会。就是这种最笨的方法,让我一次性高分通过了考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真是最实在的大道理。
所以四大本绝对重要,这其中的理论,是经典的理论,也是法考案例的依据,是最正统最权威的。如果你不把这四大本当成最重要的学习工具,那真得是就没抓到轴心了。
三个月的时间看书,整个全部过一遍,基本上读了两遍,说实话,看书是很累的,因为一边工作一边要顾着家庭还要学习,哪有那么多时间啊。
白天不用想,是很难用来复习的,能把工作应付好就不错了。
但时间就是这样,挤挤还是有的。充分利用是晚上的时间,只有晚上基本上不用考虑工作的事情,当然在考前其实有好几天还因为工作需要在加班。在看书,重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偶尔穿插着看看高法的案例,这样就加深了对法律理论、法条的理解。
7月份开始,做真题。
五年的真题,每天做一部分,答案永远只写在白纸上,不写在书上,保证真题永远是空白的答案。
客观题每年3张卷子,五年就是15张卷子,真题是按照分类来编排的,不是按年份,所以就是先做了宪法那些,再做民法那些,最后是刑法那些题目。法制史基本上没看。这一点也是失误。因为今年法考考到了相当份量的法律史,我全是靠猜。但是也没影响我整个得分,毕竟它的份量,和民刑商相比,还是够不上的,如果民刑商掌握得好,一样可以高分,这些难背的学科,放弃也没多大关系。我就是直接放弃了法制史,其实宪法基本上也没看,感觉理论太多,案例基本上用不到。就是在后期看了宪法的条文,熟悉了框架。
真题是保证每天都做的,一直持续到10月的客观题考试。每个月最少保证一遍,至少两天一张卷,因为真题的时间可以碎片化的结合,不需要整段的时间,所以在保证每天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把不懂的内容再跟书对照一下,这样边做题,边回顾书本上的知识,加强了记忆和理解。
一定要把题目做懂做通,不能凭感觉,如果理解不了,就真得很难通过了。
做到三遍的时候,其实还很多错。就是错的题目前做标记,错一次标记一次,后来做到第五遍的时候,有些题目仍是错,标记达到了五次。这个真得让人很灰心,在八月份的时候感觉很难,好象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做题目还是错,而且原来没错的,后来也变成了错的。有一种很纠结的心情,越学越不会做题了。
那时真是受打击,好象瓶颈期一样。看书感觉全懂,看答案都理解,但一做题就还是错。当时错了,对照答案感觉到答案的正确性,感觉记住了。再轮一遍时,又错了。又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
这个时间的往复,大概有近二十天的时间,这种心情还是很影响备考的情绪的,感觉很没指望。
但好在,我把自己的情绪及时调整了一下,然后就还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认真的做题,我想,错了就错了,这一次错了,我下次再做,下一次错了,我下下次再做。五遍不行,就再来。这种比较稳定的心理,是决定我坚持到底的原因。
我没有因为出现了反复,就失去了信心。
真题最后是至少做了六遍,最后是按照年份,开始做真题,一次做一年的三张卷,一周做两次,这样两周就能完成五年的任务。基本上全是在下班时间,7点至10点间。
说到做题,时间上也很有意思,刚开始做,特别慢,一两个小时也做不了几道题。8月以后,速度就慢慢上来了,两个小时能做一张卷。再到9月份下旬时,一个小时能搞定一张卷。在10月开考前,把真题卷都是从头到尾又过一遍的,特别把其中的一些特别经典的答案,拍照保存在手机上,这样白天工作或开会的时间,可以拿一些碎片时间来翻看记忆。
其实直到临考前,做的真题仍有不少错,但是对于为什么错,这方面的理解加强了。
对自己的短板有一个认知。商法不太好,有空的时候就不断的翻看商法条,因为那些理论较少,重要的是法条规定。刑法理论强,要把书读懂,特别是因果关系要弄明白。民法,重要的是理解,要深入理解契约精神,合同的相对性等问题。有一些是跟生活相悖的,所以要特别的记忆。
总之,不能单纯的靠背法条,书本上的知识点远比法条重要得多。
真题重复做,边做边翻看四大本中的相关内容。就是靠着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每天不间断的,至少保持学习两个小时以上,不论是碎片时间,还是晚上的整段时间,总之是放弃了手机、放弃了任何娱乐,完全把自己投入在考试里。
10月客观题考试时,我考后的感觉其实和大家差不多,出的题目有些怪,但我做题时对自己的选择答案,还是比较有底气的,不管是排除法,还是直接认定法,最后的感觉就是,即使是有偏题有怪题,我的客观卷应该能过。果然,得分超了200分,自我感觉挺不错。
接下来备考主观。
前面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案例书,所以这近一个月的时间,就只是把案例用书看完了。不知道工作是不是跟我过不去,偏是这一个月特别忙,不断的晚上加班,影响了我的学习进度。所以书只看了一遍。考虑到考场上会配法条用书,我就没再看法条。
在考前,还连续迎接了几个工作中的大事件,把我的学习全部打乱,考前一周,基本上没看书,只把法律文书简单过了一下,怕格式写错。
案例应该还是得依靠平时的知识积累。法治理论类的我是不怕的,我自己有写作功底,这类文章应该是不会出什么差错的。关键是案例。
上了考场才发现,那读题目的时间,和用来写答案的时间,是远远不足的。法条基本上就是摆设,占着桌子的位置,根本没时间去翻阅了。我写字慢,临到最后,时间不够用,字已经丑得不忍直视了,但结果证明,字不好没关系。
重要的是,把概念和关键用语,要写得到位。
刑法的理论,到了案例里,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就是考理论了。民法的精神,如果不理解也应付不了。行政法其实弄懂了,是最简单的。程序正当,实体合法,跟民刑的难度根本不能比。对于我来说,整个考试最难的,是民商法。这个里面的内容实在是精深,光靠这几个月的学习,还差得远呢。
但是好在,我前面看书时间长,功夫下得深,理论方面问题不大,足够应付考试了。虽然时间紧张,我还是全部做完了,而且对我的答案,我觉得还是有相当的实力通过的。
考结束后,我真得是轻松了。好象这一年,为着这考试,我放弃了我的所有生活,没有时间顾及家庭和孩子;我唯有拼命的工作,把工作尽可能完成在上班时间。然后挤出时间来看书做题。庆幸的是,我的家庭后方支援让我少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的去工作和考试,可以说,良好的后勤保障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就这样,我在近不惑之年,顺利通过了这所谓的天下第一考。
真得很为自己骄傲,感谢今年如此认真和努力的自己,感谢我的家人支持。
我想,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年纪,只要有想做的事,有做事的决心,有扎实的行动,有一个又一个具体微小的目标,就按着这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不想那么多,不想那么远,自然水到渠成的时候,就到达目的地了。
我的首届法考,证明了人至中年,还可以拼一把;任何有梦想的人,只要起航就不算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