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之道--MC钟说中医与经典道学•国学•养生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五方五行(1)

2016-09-25  本文已影响508人  MC钟

阴阳五行,即便是专业学习中医的学生,许多也不甚明了,相比教科书上寥寥无几,表层化的阐述,内经素问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才是最重要的基础,在我初学跟师时期,曾从早到晚的反复背诵此篇长达一个月(每日八小时到十几个小时),作为基础功课。

首先我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医阴阳五行是特别特别灵活的思维体系,一种研究气之运转的思考模型,我们的学习,并不是看看书,书上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对了,那样错了,所以我们看过了书,马上就打通了任督二脉,神功大成,去考试拿个一百分,然后就算懂了?

这是不可能的,大家洗洗睡吧(笑)

这是现代西化的填鸭式教育,考试分数至上带给大部分人的习惯,无论学习什么,不分对错,不经思考,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结论,哪怕这个是别人给出的结论,自己其实是没看懂,看看热闹也一阵酸爽?

这不应该是中医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更不是阅读古代经典的方法,也许普通爱好者看看畅销书,凑个热闹,如此认识问题不大,但专业学习中医,若想要有更高一层的追求,如此绝不可取。

若对阴阳五行,不能熟练到举手投足皆自然而然,甚至取代自身三观,看世上万物,处处皆不离阴阳五行的程度,临床又如何实用?下面我来稍微说说《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五行五方的内容,和一般读物里所谓的五行差别。

首先“阴阳应象大论”,应象是应的什么象?这里不是指,太极八卦啊,八八六十四卦之类的卦象,内经里的象,其实含义很直接简单,就是图像化,立体化的意思,凡是内经里,涉及“象”的篇章,字里行间里,就是特别有画面感,我们反复诵读,打开想象力的大门,投入进文字里,脑里就自然出现了各种画面,这就是“象”,是一种让人更容易深入理解,学习的方法。

来看正文,前面半篇关于阴阳的部分,本文我就不说了,阴阳是灵活的,阴阳互根,长期背诵,融入进去,是学习阴阳规律的重要方法,关键是后半篇,关于五方五行的部分,和现在一般人理解的五行,有极大差别:

原文: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 ,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 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 ,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咦?可能有人看到这里时就不明白了,为何黄帝问的是上古圣人,研究人体规律,脏腑,经络,穴位,四时阴阳等等,歧伯却回答了一堆五行五方的规律,好像答非所问啊?

其实这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所谓:天之六气,生地之五行。灵枢《本神篇第八》又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在内经的理论,我们人的生命,是与天地相应的,所谓天地人合一是也。

而天地皆有德有气,有自然规律,也有能量的运转,但落在人体生命系统,我们首先是受到天之规律,天之德的影响,再有是地之气,五行之气的影响。所以当黄帝问关于人体规律,天之德的规律时,歧伯以五方变化答之,是紧密联系的,此篇也是内经里,乃至现存的中医学典籍中,对五行的最早,最系统完整的描述,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文: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请看东方,木行的描述,我们要从气之运转规律,以“象”来想象,琢磨其规律,东方生风,东方为初生之气,这最早的生机,生气,是带有“风”的特性的,飘扬,分散,渗透,无孔不入,似有似无……所以中医里的“风”,并不是单指病邪,也是指人体的生机生气,最基本的一种规律,其一旦失去正常的规律,化为病邪危害建康,是最难防范,无孔不入的,所以中医说,“风为百病之长”。

但我们人可不能没有生机啊!无生机者,即使不是油尽灯枯,也是朽朽老矣。所以我们不能抗拒它,而是要辨别正邪,当出现问题后,再调和之……所谓春气发散,其实也是在这个阶段,东方生风,风生木的阶段。

风生木,当生机浓厚到一个程度,它就不是简单的发散渗透了,而是带有“木”的特性,树木的最基本特质是什么呢?生发,向上生长,追求阳光,但另外一方面又要根深蒂固,向下吸收水土的营养,才能茁壮成长,这就是“风生木”气的特性,生发成长,但此时还不强壮,需要有根基支持。

木生酸,当生发成长到一定程度,现实里的木,就结果了,初生的果子都是酸的,但注意,这里描述的是气之变化,木生酸指什么呢?指这个木气,条达生发到一定程度,要开始收了,酸即气收。

酸生肝,看看,又跑去说内脏了,所以内经里这个“象”啊,我们要细心琢磨,尤其是气和功能的变化,不能表面化的以属性,实物去看待。酸生肝即是说,这个木气更进一步发展,开始实体化,就不是单纯的生发了,也不是单纯的收,而是综合起来,开始有疏泄,收藏的功能了。(肝主疏泄,肝藏血)

下一句肝生筋,这就更明显了,这时候,木气的基本变化完全体现出来了,筋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即是曲收,伸直的双向功能,而且很有力量,人体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筋的功能支撑。这个筋,既包括了人体四肢身躯,串联全身的筋(英文称tender),也包括了肌肉中主管曲伸功能,力气的一部分,甚至是我们人体很多的相关功能,都离不开木气,肝,筋的功能,比如老人嘴角流口水啊,就是木气虚,筋缓了松了,不能收持;又比如大小便失禁,横括肌,肛门里面的松紧功能不行了,很多时候也是肝,筋的功能出现问题;甚至是近视,眼睛调节视线的远,近,松紧的功能,在中医理论来说,也离不开肝,筋的功能。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现代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人望文生义,以为说的和中医的“心”是一回事(这里面有当初翻译,理念的问题),其实在内经角度来说,西医心脏血管的功能,更多归类在风木,厥阴的部分。

厥阴是什么?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主经(心包经),心包即肉质的那个心脏,肉质心脏总是收放收放,象水泵一样将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大家想想看,这过程,是不是和上面说的,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的功能,完全符合?所以这些基本的解剖学规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时代,甚至更早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了解了,但他们总结规律的角度,和记载行文的方式,和现代习惯不同,因此到了现代,明珠暗投,大部分人,竟然都不明白,中医五行的基本规律了。

下一句是:筋生心,一般人看到这里,更是摸不着头脑了,是说物质上的筋,肉,变成了心脏吗?肯定不是!这里其实依然在说气的变化和功能规律,当疏泄收藏,曲伸,收发,松紧,这些肝,筋的功能更进一步,力量更大,频率更密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这就类似心包,肉质心脏,不断跳动收发的功能,产生的是一种疏通,宣通的力量,中医理论里,将此宣通疏通的力量,总结为火行,心的功能,心为君火,所谓君火为明是也,不是肉质的那个心脏。

肝主目,肝为何主目?注意目与木读音相似(mu四声),木气的这种上升,生发,收放的功能,本来就和目息息相关,我们看东西的时候,感觉是不是有一种“目光放出去”的感觉?再接收画面,神气通过这种收放的双向方式,与外界交流。

而内经之中有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又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

所以其实不止是目看,包括耳听,鼻嗅,唇舌尝味,都离不开木气,肝气上升的这个功能,所带来的五脏六腑之精,气血来维系,前提是要有五脏六腑之精气血,整个身体系统的支持,单靠木一行,也是不行的。

以上是关于东方,木行的基本定义,本文暂时说到这里,下面东方的一连串联系,其实大家只要从“象”上想象联系,一般理解差异不太大,值得一说的是“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怒是因为木气不易畅达(木气初生,厥阴气总量为六经最弱),生发不顺,就易怒,怒伤肝,风伤筋,都是同气相求,过犹不及之义。

至于接下来的四方: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 为嚘,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 ,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 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 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 ,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 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有兴趣者可以通过本文的思考方式,尝试自己思考背诵,以后有余,我将再写文略析其余四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