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读书笔记4

2017-04-21  本文已影响26人  嘿嘿皮卡秋

20170421 皮卡秋

今天我阅读了《学习之道》的第四章后半部分和第五章。

总体感受:

昨天残留了一点第四章的后面一小部分,对于整体的理解不造成什么困扰,我顺便把前面部分又看了一遍,加深对“组块”和“理解错觉”等方面的理解,同时要多去使用“回想”练习,更好地记住内容,而不是给自己造成“能力错觉”。

第五章为“拖延”开了个篇,又是句句戳心,字字珠玑,处处看到自己的影子啊。我相信和我有相同感觉的人不会少。作者说“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拿我现在举例子吧,我一直在拖我的毕业论文,这件事情确实是令我感到非常不安的,在淡定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安。我现在很淡定,我觉得还有那么多个月呢,我一定可以的,但隐隐中我知道这事儿是我最重要的事儿之一,我确实很不安。我想早点完成,这样能够无所顾忌地去找实习,但是,我拖延,我不想动,不想读文献,不想写论文。我天天想着它,但我天天不动它,“想着”它的恐惧也好,担忧也罢,真的是耗费了我更多的时间与能量。

“拖延症可以成为技不如人的借口和虚荣心的温床。”可不是呗,“我只复习了一天呢,如果我多复习一点时间,我肯定还能更好啊,我只复习一天呢,我考不过他也很正常啊。”我们用“拖延”为自己正名着,习惯了之后,就怕自己不拖延了,还是比不上别人,那还是躺在拖延的温柔乡吧。这其实挺可怕的。最怕的是,我们“本可以”,却再也没有在自己身上看到“本可以”的结果。光阴在叹息中悄然而逝,留下了一大堆借口,苍惶度日。

现在,我开始尝试改变。我具体安排了每日的计划,计算着我每天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做了一张excel表格。我发现,每天往表格上记录时间、安排时间,会让我专注起来,在一个时间段内专心地做好这件当下我该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原本可能要在中途不与自主地去看手机,去漫无目的地刷微信刷微博,但我忍住了,我要完成我的任务,我要记录我的时间,这对我目前倒是还挺有用的。

第四章学习提升问题:

1.组块是怎样与记忆痕迹联结起来的?

组块就是把记忆痕迹给联结起来的一个过程。通过三个步骤,第一要专注,获取记忆痕迹,第二要理解,理解记忆痕迹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第三要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下,去不断地练习。通过这三者的循环,就会构成一个“组块”,日后不需要记忆痕迹,遇到相同的事儿,组块就会自动出现。

2.挑个你热衷的话题相关的组块,描述一下。要求是他最初让你焦头烂额,现在是胸有成竹。

天啊。这讲啥啊。

我以前一直记不住8964的具体情况,让我讲那年具体发生了啥,我都不记得,我明明看过维基百科的,我明明看过紫阳的回忆录的,我明明对这个很有兴趣的。现在也不是那么清楚,但是,我知道了一些基本的事情,一些80年代的宏观背景,改革和保守的角力啊等等,以及说这一年中,64发生之前的一些基本脉络,导火索,这样我形成了一个基本上的概念,比如415耀邦逝世,4中旬紫阳出访,426社论等等。。。这些事情的发生,其实也离不开大背景,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3.单凭理解足以形成组块么?解释能或不能。

我觉得是不能的。理解是一个个概念性的东西,那么组块的话,是要把这些概念串起来,形成一个新知,一个新的思路。就像我们做题,理解了题干中各个概念的意思,但是我们还是解不出来,不能够形成一个新的东西“答案”。当然啦,我觉得没有理解,对于形成组块也是万万不能的,形成组块的过程中需要理解。

4.你在学习过程中最常遇到的能力错觉是什么?

看书的时候,我觉得我理解了我会了我懂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还是不懂还是没记住。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马太效应蝴蝶效应这些东西,我每次一遇到我就去查,查完我就觉得,嗯我懂了,我一定不会再忘了,但是呢,我还是忘了。

怎么解决呢?间隔不长地需要复习,也需要具体的故事、事例来加深理解,也可以通过“回想”来问问自己,或者找时间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巩固一下,如果找到能够教别人的机会那就最好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