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救诊室学习生活感悟

你为什么成长的不够快?可能是因为你太乖

2016-05-19  本文已影响22585人  谢姣姣V

《月亮和六便士》里有一句话:“每天做两件自己讨厌的事对灵魂是有好处的。”

比如坚持工作日早起,尽管我想跟床谈恋爱;比如去承担一个新项目的责任,尽管我想说“不”;比如尽量得体地跟人 social,尽管我不太感兴趣;比如努力工作维持生计,尽管我觉得赚钱这件事本身就是悖论……

时至今日,我觉得还是颇有成效的。至少,它改变了我的思维习惯:把“不”作为事情的起点,而不是看做结束。万物至此皆成长。

我在金融行业学到过很多东西,比如金融的本质在于经营风险,关键在“什么不该做”。一笔业务,如果公司现在的能力无法匹配相应的风险,直接 say no 就可以了。

但是,说“不”很容易,如何突破这个“不”,把不可能转化为自我增进的契机才是真正的挑战。

这需要突破自己的“不情愿”、“不会”、“不懂”,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突破自己对结果不如人意的“害怕”。事情本身不会变得更困难,逃避才会。

我是一个不喜欢在公开场合讲话的人,在担任公司主管之后的第一次新员工入职培训上,领导安排我讲一堂课,我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李主任对这块更熟悉啊,万一我讲的不好,或者不对,影响多不好。”

“而且,多丢人。” 我内心默默地加了一句。

“这是你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你早晚得讲,也必须讲好,除非你不做这个主管。”领导驳回了我的拒绝。

这个社会很现实,你要生活得好,就得有资本;你要有资本,就得有东西拿的出手;你得有东西拿的出手,就得不断学习和成长,而成长,就发生在一次次同变化和“不”的交锋中。如果做不到,大概也只能过“差不多”的日子了。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Dr. Carol Dweck 的研究指出,那些习惯对超出自己现有能力或者意愿的事情说“不”并安于自己糟糕表现的人,一般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即Ta认为人的能力与生俱来,缺乏反思和学习的动机。

与之相对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哪怕一时 say no,TA 对于自己能否做到仍然非常感兴趣,并把上一次结果作为学习的新起点,为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挑战做足准备。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工作五年,有人成为行业专家颇具影响力,有人庸庸碌碌可有可无;面对生活的动荡,有人把握机会建功立业,有人早早放弃一蹶不振……

差距不在于我们会多少东西,而在于我们突破了多少”不会"的东西。

没有人生下来就什么都会,世界也不会只给你刚刚会的挑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事物更新这么快,前一秒的经验瞬间过时,难道坐等淘汰吗?

后来,那堂培训课我还是上台了,准备过程中的忐忑自不必说,课前三天我几乎每晚失眠,30页的PPT我基本能够倒背如流,讲稿改了不下10遍,成稿也是厚厚的一沓。所幸,那堂培训课起码是合格了。

其实站在台上发出第一个字时,我发现自己并不紧张,反而找回了当年在辩论场上谈笑自若的笃定和自信。

之后我才明白,有些门槛必须由自己迈过去,哪怕跌跌撞撞,信心不足,最最重要的是得勇敢去面对,然后为了过这个坎儿所付出的努力,会让你打心底为自己骄傲。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难题,若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下次遇到依旧会束手无策。你可以说我不会、我不懂、我不敢,但是说了“不”之后呢?不是将它抛之脑后,而是追根溯源,找到让自己抗拒的源头,然后对症下药,去解决它。

生活对你说“不”,不是为了让你学乖,是为了让你努力赢得一个 yes!生活准备了那么多你不喜欢、不情愿、不会、不了解、不容易的事,就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更聪明、更强大。

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面对变化、困境或者不如意的时候,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1)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人”身上学习。在自己的圈子里搜罗该领域内的专家,直接向他们请教,比如你的老板、导师,或者那些优秀的同事、朋友。

(2)尝试与不同圈子的人建立连接,构建社会网络。之前看过一个分享,一个人通过与不同实验室、科研组的人交换论文,自己收获了一大摞相关的论文。

(3)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在线上约见行家,或者参加线下的技能培训工作室,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方案,补足短板。

(4)如果你要学习一个新知识,找到这个领域经典的论述著作或教材(不要在网上乱搜论文)以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你会较快地入门。同时,提前准备好笔和纸,学会记笔记,并且在阅读之后,形成书面的总结报告,以文字形式梳理自己的心得体会。

(5)如果你要学习一个新技能,入门之后,找一些经典的案例去分析,总结出适用于自己的干货。比如自媒体运营,找几个不同风格中最top的号去研究,学习它在内容撰写、互动、排版、延展等方面的特点。

当然,实践是检验一切学习成果的标准。争取每一个能用上学习成果的机会,“在开口说话中学会如何讲话,在跑步中增长奔跑实力,在干活中提高工作技巧,在爱中学会爱”,很多“不”自然而然就变成“能”了。

当你有心通过行动把“困难”转化为“可行”,你才会有不断精进的可能。令人欣慰的是,一旦认识到“不”是一种下意识的逃避,这本身就是进步。最终要不要成长,是不是现在就迎接挑战,决定权在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