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职业竞争力提升之道——清零
每个步入职场的新鲜人,或者是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了一段日子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需求:想要涨工资,想要晋升,想要知道自己后面会如何发展……这些总的说来都是要依靠个人职业竞争力的。只有具备足够的竞争力,才能有存在的价值,也才能有上升的空间。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呢?
有两方面需要努力,自我管理能力与学习思考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体现的是自己面对日常工作的处理能力,而学习思考能力体现的是自己在日常工作的收获,反省,再运用。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提升竞争力。
首先,说一说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对自己的管理,这个并不难理解。
但是需要管理自己的哪些方面,才有利于职业发展呢?
自我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目标管理,方法论和资源管理。
目标管理的指向是如何做更少,更好的事。
方法论是成长工具。
资源管理则是管理MEST物质,精力,时间,空间。
自我就是选择一个目标,调用资源和方法论,完成这个目标。而自我管理就是选择一个好目标,优化方法论,管理好资源。
那么我们先来说说目标管理,有三个知识点:
清零,WOOP,心理比对,其中WOOP,心理比对同时也是方法论。
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零。
如何清零,从断舍离开始练手,学会整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而将整理能力迁移到职场,运用职场清零术,认知到自己的能力与发展空间,据此理清自己的目标。
对于为什么要清零,我们先解释一下如果不及时清零,我们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什么叫做死亡?医学上认为脑死亡才算死亡——瞳孔放大,脑电波消失,对于外界的反应停止……
但如果你把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当成一个生命,很多人可能会发现——很久以来,你对于外界的判断是稳定的,你的反应是固定的,你的爱憎是固定的,你的认知成长已经死了。
“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到75岁才埋。”
这个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及时清零自己的认知,如果任由旧的认知填满了我们的脑袋而不改变的话,我们的认知就死亡了,停留在了当下的水平,没有任何进步。
然后你身后的整个世界和社会都在不断进步和变化,日新月异。当你停下了步伐,你就不进则退了。
而及时清零其实就是一种不断审视自己的态度,不要执着于自己已经拥有的,而是要有不断接纳新事物的准备,也要有不断准备更新认知,改变自己观点的准备。
因为不去除掉生活中很多旧的目标,新的目标也放不进来。
我们需要有断舍离心态——放弃不需要,不适合和不舒服的东西。事实上,当你占有事物时,事物也在反过来占有你。
断舍离就是从丢弃物件开始,然后慢慢放弃,再到逐渐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的过程。当你慢慢完成断舍离的修炼时,你就开始了聚焦自己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了。这样的你,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
我们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的职业做一个“职场清零术”。
1.清零能力,每隔2年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
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然后把答案写下来。
现在你有哪些能力?先不用多想,一股脑地列出来。
它们在招聘市场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价位?哪些能力正在升值,哪些正在贬值?
你有哪些潜在的能力,是市场需要、升值空间更大的?
2. 清零简历
每年更新一下自己的简历,保持清爽的一页纸,删除不那么有价值的能力和资历,然后增加新的。如果这个简历2年没有变化,就要注意了。
3. 清零知识,从清理书架开始
无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书,我们要学会定期清理。书架不是已读书目的展示台,而是必读和要看书目的知识库。
4. 不断学习,跨界学习
我们都是另外一个学科的初学者,而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一个世界。比如,学计算机的,不妨读读心理学,让你的程序更懂人心;做医生的,可以读读文学名著,让你的治疗更有关怀……
查理·芒格曾说:“如果你轻车熟路地走上跨学科的途径,你将永远不想往回走,那就像砍断你的双手。”
我们可以时常问自己两个问题:
1.假如今天你的组织倒掉,你会凭借什么找到更好的下一份工作?
2.假如今天你的行业开始转型,你会凭借什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这两个问题就可以促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让自己更清晰目标。
不知你意识到没有:我们和物品的关系,往往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外在投射。
你总是等到要来客人,才会使用高级餐具?这也许是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觉得自己配不上它的“高级”。你总是习惯买好多卫生纸囤在家里?也许根本是因为你对未来充满了不安。
你发现没有,我们买什么,用什么,丢弃什么,其实都取决于你对待自己和资源的心智模式。这些买回来的物品,本质上就是你时间空间的容器。
在你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占有你。
“断舍离”是通过整理东西来观察自己心智模式的技术,这个技术把收拾东西提高到“动禅”的高度。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断舍离 ”。
它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
其同名著作长期占据日本、台湾各大畅销书榜第一名,累计销量突破80万册。《断舍离》引入到中国之后,也引发了广泛传播,并成为“2014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
“断舍离”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简单来说:
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断);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舍);
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于物欲(离)。
其中,“断”是入口,“舍”是出口,“离”是最终达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
通常人们会把“断舍离”理解为一套关于家庭物品的整理术。但是,我们要提高一个维度——它是一种日常的修炼:如何通过收拾东西,观察和修炼自己清零的心智模式。
断舍离和普通的打扫、收拾不同,它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
你要从当下是否有用的角度,决定一个物品的去留。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形象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双11”结束,你是不是发现自己买了好多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你也许是没法拒绝自己或者别人诱惑的人。
你是不是发现虽然衣柜堆满了衣服,却总也找不到一件能穿的?——你也许是一个过于念旧不愿意更新的人。
有没有觉得家里到处堆满了物件太拥挤,但是又觉得每个都没法扔掉?——你也许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通过整理改变自己的过程有3步:
不断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
通过审视,你关注的重心从物品转换为自我。你在对物品的整理中,重新认识、发现和肯定自我。
把物品替换为你自己“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把真实的自我固化到生活里面去,你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变。
通过向外整理,引发内在改变。
其实也就是当你熟悉了对物品的“断舍离",其实你已经掌握了观察与思考物品与自己关系的能力。我们只需要把这个能力迁移到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上就好了。
我们可以反省自己现在已经拥有的观点,情绪,可以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抛弃一些无用的想法和执念。
我们今天试着用东西来理清一下自己: 人们舍不得扔东西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执着过去,逃避现实,担忧未来。
1. 执着过去的人
典型的“所有权依恋症”患者。小学课本、10年前的车票、第一次拔的智齿,在他们眼里都充满了回忆,小心翼翼地保留着。
2. 逃避现实的人
逃避现实的人,没心思整理房间。
他们看起来忙忙碌碌,事实上他们不是因为忙到无力整理,而是因为他们往往关注的事情太多,每个都放不下,所以必须很低效率的忙。他们不是因为忙到无力整理,而是因为无力整理而忙。
另一种可能性,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生活的真实状况,所以干脆就不面对,让它们堆在那里。越是这样,东西堆积越多,你越沮丧,越是不愿意面对。
如果说拖延症是你不愿意面对任务而拖到最后一刻崩溃,那么杂乱的房间,是不是一种空间上的拖延症呢?——你不愿意面对现实,最后杂物把你一点点挤死了。
有位女士,丈夫过世十年仍无法走出悲伤,家中也像她的坏情绪一样,堆满了各类杂物。当她以断舍离为契机,开始整理厨房的时候,忽然发现水池的角落里居然还留着丈夫的假牙,不由得哈哈大笑。在扔掉包括亡夫的假牙在内的旧物之后,她终于接受丈夫过世这一痛苦事实,走出了悲伤的阴影。
3. 担忧未来的人
他们常用的思维模式是“这些东西迟早要用到”。于是家里囤满了卫生纸、面巾纸、食盐、保鲜膜……家里的老人经常会把好东西留坏,就是因为他们担忧未来。
通过观察你身边占用时间、空间、注意力最大的10个物件,你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心智模式——然后逐一判断这些物件落在哪个领域。下面是一个按照“时间—有用程度”排列的表格。
我们可以尝试问自己两个问题:
1.通过这个练习,你对于自己的心智模式有什么觉察?
2.这种模式在其他领域(生活、交友、工作、管理、亲密关系、教育孩子……)也会出现吗?对于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们,从“过去依恋”开始讲起,到“人和物的关系”以及三种错误的心智模式的辨识——现在我们谈谈看如何通过实操物件处理来达到自我修炼。
先打一个预防针——很多人都在留言——“哇哦,今天的专栏简直刷新了我的认知”。这是个好现象,也是个坏现象——好是因为你学到了新知识,坏是因为从新认知到新改变,没那么简单,因为改变完全靠持续的行动。
当你适应了这种“哇哦word天”的震撼感,你就很难安心一点点做踏实的训练,事实上能力反而是那样训练出来的。
毒品的上瘾机制是这样的——毒品提供了一种高强度的外界多巴胺,当你习惯了这种外来的高强度,你就无法自己产生快感。这个时候你就产生了毒品依赖。如果只刷新认知不行动,慢慢地你也会对学习产生依赖,而无力行动。
如何更好地通过操作断舍离练习,提高自己的清零能力。
断舍离的4个策略:
以自己和当下为坐标判断问题;
从垃圾入手,从小地方开始;
三种更聪明的舍弃方式,利用网络APP,利用聚会,每天放弃一点点;
控制人生库存,坚持每次主义,尽量保持零库存。
1. 明确一个观念,清理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现在的自己
所以,考虑的重点不是“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而是“这个东西需要吗?适合吗?舒服吗?”
从重要程度的维度来讲,一个物品是因为有价值而对你有用,而不是因为它便宜、打折或有赠品;从时间的维度来讲,过去有用的不代表现在有用 ;未来也许有用的,其实也并不一定是未来有用的。
其实,断舍离的原理非常简单: “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以现在而不是过去或者遥远的未来”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2.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单点突破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减少是第一步要做的,一切从扔东西开始。让喜欢书的人扔书,估计得一本一本地犹豫、权衡,根本进行不下去。
所以,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入手,阻力最小,比较容易开始。比如,对于放满食物的冰箱,你只要从好吃/不好吃,想吃/不想吃的标准衡量就好了。
而在准备开始之后,要聚焦到一个场所,一个短时间。
比如,你今天打算花多长时间在断舍离上呢?一开始不用贪多,比如用半个小时好好收拾一个抽屉,收拾到让人一看就神清气爽的程度。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3.更好更聪明的舍弃
有3个小技巧帮助你更好的舍弃。
第一是利用网络APP转手。比如说闲鱼就是不错的方式,你不想要的东西,可以很方便地卖给需要的人。很多东西对别人比对你更有价值,卖不是为了赚钱,是一种选择更好主人的手段。
第二是举办清理人生的聚会。邀请3-5个朋友一起清理大会,收集物资,开一个小聚会,邀请朋友一起来参与。既可以传递理念,也可以增进感情,人和物各得其所。
第三是每天扔一件东西。你可以强迫自己每天必须丢掉或送掉1个小东西,至少坚持7天。相信我,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难,舍不得,到后边你会越送越爽。因为随着家中物品的减少,那些和物品一起堵在潜意识里的东西将被清除,最终将“诱发难以言喻的美妙感”。
4.最后,通过总量限制和“每次主义”,从源头上防止物品泛滥
商业中有一个说法,叫做“不良库存=负债”。做到极致就是零库存,沃尔玛就是零库存的高手,货架上的每个商品,都会在差不多卖完的时候及时补充,节省了大量入库、管理、出库的费用,所以货品最便宜。
总量限制和“每次主义”的意思是——降低你的人生库存量,每次都只在必需的时候才购入这次所必需的物品。 而且要求总体数量(库存)保持不变,一次买入的正好替换掉用过的,这样从源头上控制物品的数量。
清理的过程,就是要遏制人类那种不知不觉、在新石器时代养成的与物品打交道的本能反应。正如吴伯凡老师在他的专栏里提到的——这种本能在今天这个不确定、多变化、高速成长和去物质化的年代,就好像穿着盔甲的人,根本跑不起来。
与其说你在清理物品,不如说在清理自己——让你进入一种自动自发,利用物品又不会执迷的境界。
那么该怎么做?
扩大心量。
1.把你家的范围放到周边3公里,或者放到“半天内能买到”的时间,你发现一切东西都有了。大部分东西都已经存在他们那里了,而你完全可以“每次主义”,做“零库存人生”。
2.别人的礼物怎么办?
留下心意,送走物品。
礼品是别人的心意,留下心意,送走不需要的。
我就有一堆别人送我的签名书,我认真想过以后,把他们的签字那页拍照,然后书送了别人。作为作者,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吧。
3.过去的纪念品该怎么办?
每一个纪念品都是过去经历的一个里程碑。
清理正好思考过去和现在的关系。如果这段经历让你很有力量,留着。如果没有,放弃吧。
4.浪费吗?
其实你算过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值多少钱吗?
你算过自己的空闲值多少钱吗?
我的一对夫妇朋友在中关村买了个房子,8万多一平方米。他们房间里至少用10平方米堆着过去的家具、书,还有一些不适合他们家的壁画……他们说舍不得浪费。
先不说浪费的注意力,要知道,他们在用一块80万的储存成本保留垃圾啊。
极度的节俭,往往其实是极度的浪费。
好啦,我不准备在这里解释怎么收拾东西。东西只是内心模式的外显,我想说的是——个体崛起时代,我们需要调整对于资源的心智模式:
你是由你过去的资源构成的,但是你并不等于你的资源,你需要新陈代谢。
扩大你的心量:把你的心量扩大到离家1公里,你会发现你几乎所有需要的东西,都能在10分钟内买到。你的“自我”扩大到组织,你发现你很多自己修炼不出来的能力都有了。把“格局”放大到三年,你发现很多你遇不到的资源,都有了。
只有流动能让物品的价值最大化,也让你有机会遇到超越现在的你的事。
所以有空间流动最重要,降低你的库存,一直到有机会流动为止。
所以为什么要清零?
因为网络时代的我们还带着物质时代的心智惯性。
我们买的每一件东西,并不是马上变成杂物的,而是当时非常必要,慢慢变成杂物的。
事实上你往时间轴前面走,而物件并没有。当你持续保留这些物件,等于把你拽回到过去的自己。
更深一层来说,每个个体都是由吃过的东西、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见过的世面而组成的,所以那一件衫、一只表、一部车,都不是身外物,它们都是你。所以不要让已经不是你的物品拽住你前进的步伐。不仅是物品,不必要的朋友、无用的认知,也要舍得断舍离。杯子不能永远是满的,只有总是半瓶水的时候,才有空间装下更多的水。
清空不是让你禁欲,更不仅是“极简主义”。
清空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放下手头的东西,抓住你一直忽略的东西。
这个时候你的心量就放大了。
管理者就是把“自我”放大到一个组织层面的人。
企业家就是把“自我”放大到一个行业的人。
优步、Airbnb都是这种心量放大以后的商业模式。
当你成为一个可以拥有,而不是占有的人,你能拥有的资源远远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就是空的力量。
断舍离不是归纳和整理,有序的杂物依然是杂物,整齐的垃圾还是垃圾。
断舍离也不是丢东西,而是通过放弃和限制购买东西,让自己达到人物相宜的“离”的状态。
总之,重点并不是东西。断舍离最重要的,其实是通过清理物品,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知道自己被什么困住,然后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知识也是需要清理的。同样可以问自己2个问题:
这个信息对我当下的事情需要吗?舒服吗?
这个信息在多久会有用?
从这两个维度来分析,你会发现:
大部分的热点新闻,2周以后会完全过去,未来基本没用。
每个领域都有很大一部分的系统知识已经过时,并不一定要学完。
以当前应用场景倒逼学习内容,马上有回馈的是值得使用的。
核心的通用技能、才干是值得投入和保留的。
未来的能力。
断舍离强调“需要、适合、舒服”的,朋友也是这样。
我有两个很好的朋友,我们三个老男人定期一聚,美其名曰“纵贯线”。见面5个小时,他们一个会和我们谈摇滚,谈潜水到50米的感觉,另一个会为我们读诗,朗诵莎士比亚。然后喝点酒,尽兴而归。冬天走在路上,那种暖暖的理性主义,顶2条毛裤。
这种朋友,其实不需要太多,三五个足够了。
你需要区分的是:挚友、朋友、熟人、商务伙伴。
挚友三五个,价值观一致;
朋友一二十,趣味相投,能玩到一起去;
熟人是弱联系,了解彼此背景,知道对方状态,有事情可以互相兑换意见资源;
商务伙伴则成百上千,为了流通资源。
所以——你需要的不是断舍离,而是分层。
仔细观察之下,你发现组织管理者也许是最需要断舍离的。
管理者的断舍离
断:宁愿找2个员工,发3个人的钱;也不要找3个员工,每个人只能干0.8的活。
舍:有没有哪个员工过来找你递辞呈,你心里突然一片释然?那就是你早就应该开掉的员工。
离:职场的最高境界是,你觉得和组织之间非常心平气和,谁也不欠谁,谁也都需要谁。这就是各自相宜的状态。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次——
职场清零、断舍离最重要的不是丢东西,而是对于自己内在的修炼:
在清理中理解发现障碍自己的心智模式。
在清理中体验自己的真实感受,理解自己真实的喜好。
清空,给可能性和人生超链接留出空间。
让你奋斗的长久动力不应该是欲望,而是自我成就的需求。
需求和欲望的确不容易分清楚,表面上看起来极其类似。最大的区别是:
需求满足后是深深的平静,而欲望满足后是更大的欲望。一个是饿,一个是馋。
需求指向内在东西,相对稳定;欲望是外驱的,所以很容易被外界牵引。
梁冬在他的《处处见生机》里提到过蔡志忠老师,不管昨天晚上是喝酒、玩还是通宵,每天准时2点起来开始画画,从未停过。这就是强大的自我实现需求,但绝对不是欲望。
最后,其实人有点儿欲望没有什么不好,不被带跑就好。
被带跑也没有什么不好,能回得来就是。
当我们做好了清零,了解了你自己的心智模式,知道自己的喜好。就能更好的完成目标管理。
而管理目标就是要找到那件更少更好的事情。
这就需要我们筛选目标,从众多目标里,筛选出最合适,最有价值也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无力筛选信息的人,注定被信息湮没。
成人学习是解决问题,必须寻求更高效率的方式。
所以,第一步的清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PS:以上内容均整理自古典老师《超级个体》专栏。如果想要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可以转道“得到”搜索“古典”或者“超级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