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桧树
四层楼高的房子,一排桧柏与之比肩。森郁的枝叶潇洒在晚风里。我站在对面房子的窗户后面,惊叹于它们的静穆森严,高可冲天。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冬弥茂。”我不是宿命论者,但眼前的这一排高耸森严的桧树让我不得不相信,原来人与花草树木一样,都会分出个三六九等来。
子曰:“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这里是拿松柏比君子,是一种品质。
眼前这一排桧树俨然就像是一群君子,经历了风刀雪剑,依然故我,傲岸天地间。不是,应该是越苦难,越尊严。
我想到了苏东坡,这个“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伟人。
这是他的晚年的自画像,里面有太多的欲说还休。欲说还休里,是他兜兜转转的一生,山深水阔里,风刀雪剑中,从未放弃过的一个儒者利世利民的心,一个读书人睥睨苦难的尊严。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好一个福祸得丧,付与造物。
读书到底为了什么?现在知识普及,每个人都读书,但是再说上一句“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的能有几个。
什么道理、忠义成了迂腐的代名词,说出来要脸红的。
然而苏东坡就是带着他装满道理的心肝,填满忠义的骨髓,坎壈与世 ,处处得月明风清,处处是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风景。
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有言:“余尝为诸弟子言,世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不俗人是什么?哪里是要你标新立异,鹤立鸡群,不过是平居无以异与人,只临大节而不可夺。
临大节而不可夺,是因为心中自有风景。
这便是读书的意义,在心中眼里另开出一片天地,那里有月白风清,花红鸟鸣。真是一片岁月悠悠、乾坤朗朗,哪里还会宥于眼前的一点得失名利。
所以才能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所以才能福祸得丧,付与造物。
苏轼是这样说的,亦是这样做的。并越苦难,越庄严。他树立起一个伟大的人格标杆,为后人做楷模。高耸入云,森严伟岸,如眼前的这一排直干凌空的桧柏。
而这标杆并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只要你有心追随,它即在你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随心所欲,不逾矩。”这矩泾渭分明,矩内一片花光山色,山好水好,你能找得到吗?只别被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便蒙住了眼睛。
有一个读书人是被这点蝇头小利蒙住了眼睛的著名例子,这人此时正跪在西湖畔边,岳飞墓前,并生生世世,永不可改。此人名叫秦桧。
后人有一联赠他曰:“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此人竟亦名曰桧。若不名桧,哪有这好联来?
我默默的站在窗后,看着对面静默不语,直插入云的桧树,竟想到这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