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驴和猴子
前年《狂飙》热播,在舆论场上的热度盖过了同时另一部出圈的腾讯版《三体》。看来还是叶哲泰的那句话对,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大家还是喜欢现实的东西。
不管怎么样,关于这两部剧的点评与讨论够多了,于是我们就来聊聊更久之前前的《人民的名义》。
这十年间也有不少的现象级电视剧,但是能到万人空巷级别的,大概只有《人民的名义》,看来这个题材还是老百姓最爱看的。
谈这部剧的文章也很多了,因为《狂飙》中反派角色最为吸睛,也想从这个小角度切入,这就是祁同伟和侯亮平,这一对坏人和好人的一系列问题。
简单的说是这些问题:
祁同伟是坏人,侯亮平是好人,这确定无疑(不认可此论点的话,那么已经进入另一个我不打算涉及的话题领域了)。那么大众观剧比较普遍(多大比例没法确定)的好恶反馈,即普遍对祁同伟理解甚至同情,普遍对侯亮平无感甚至反感,这种明显不符合预期的观者反馈(符合预期的应该是,普遍对祁同伟厌恶甚至诅咒,普遍对侯亮平好感甚至感激),有着什么样的思想根源。
这个问题又可以拆解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创作者的层次,即主创团队,包括编导及主演(当然我不认为陆毅把侯亮平演成这样是他的主观意愿,这可能是无心插柳),在创作时为什么把这一对坏人和好人塑造成这个样子,多大程度上是有意的,这种有意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主创的何种意涵。说的直白一点,坏人不太像坏人,所以让人恨不起来,好人不太像好人,所以让人喜欢不起来,这种创作倾向为何会发生,利弊如何。
第二个层次是接受者即观众的层次,一个文艺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去读,读出不同的意涵,这个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大众生活状态和新传媒形式等因素,是如何和文艺作品产生正负反馈甚至二次创作等复杂关系,从而在传媒意义上重新生成了这一部文艺作品,表现为网络上对于作品本身的解读和细化。说的直白一点,对这两个虚构人物的评价,基本上没有禁忌,普罗大众对他们的好恶倾向,是一杆秤,称出来的,至少是彼时彼刻的某些人的真实想法,对这些想法的考察,能够反映出一些社会现实和社会心态。
坏人不够坏
我们先来说反面的一边,即坏人不够坏,或者不是单纯的简单的那种坏。
这种文化现象在近些年的文化影视作品中屡有展现,几个代表性人物例如《三体》中的叶文洁、《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狂飙》中的高启强,都有着一定的人气。
对他们的人物刻画上面,有两个共同点值得注意:
第一、对他们反派行为的具体描写比较克制,也就是说,故意写的没那么坏,或者说对于干的坏事进行简写甚至回避。
第二、对于他们的早期经历,也就是坏人之所以坏,做出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做出了比较扎实的解释。
说到本文主角之一,祁同伟,对于他在剧中所做坏事的描写,我们记住的无非这么几件:
1、通知丁义朕出逃;
2、在大风厂事件中为高小琴和自己谋取私利;
3、在程度的一系列违法行为中有包庇;
4、出轨高小琴。
在一些赤裸且下作的具体犯罪行为中,有程度和赵瑞龙亲自下场。
除去这些,祁同伟的主要问题似乎只剩下巴结领导积极追求官阶爬升(太想进步),这当然不是应该提倡的行为,但是恐怕也不能说成十恶不赦。
好人好的不可信
正面人物的代表侯亮平,以及他的妻子等一系列辅助角色。他们的行为无疑是正义的,但是最大问题是他们的人物形象似乎没有根源,是飘在半空的。
唯一两个有根源的正面人物,一个是老革命陈岩石,一个是老官僚季昌明。